1985年玉柴把年生产1000台柴油机的计划改为3000台,1985年底这场“闪电战”大功告成。 1990年初,国家决定紧缩银根,技术改造全面开花的玉柴财务告急,钱从哪来? 1992年3月底,在北京开会的玉柴厂长王建明偶然结识了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顾问刘纪鹏教授,听了刘纪鹏教授的课,王建明不容分说,将刘教授“绑架”到玉林。七天后,刘教授写出《股份制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并立即组织专家论证,自治区政府火速批准。同年8月6日,首届股东大会在玉柴召开,2.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滔滔进入玉柴血脉。 1993年5月,玉柴国际融资大获成功,5230万美元汇进已经转制为中外股份制公司的玉柴账户。 1994年 12月16日,中国玉柴国际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纽约成功挂牌上市,一举募集资金7500万美元。 短短十几年时间,在边陲小城——广西玉林市矗立起了以“王牌动力,玉柴机器”著称于世的“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 2004年,玉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玉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玉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玉柴董事长王建明短暂的沉吟后回答说,玉柴的核心竞争力是“灵魂”,而灵魂指的就是玉柴的企业文化。王建明在《企业工作思绪——玉柴断想》封面上写道:“玉柴创造的第一财富不是30多亿的净资产,是思想、思绪、是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