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壮士断腕”破旧 “迎风口”坚定产业的转型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这是一场浙江印染史上意志最坚定、力度最强硬、范围最广泛的印染业整治。拥有全国最大纺织生产能力的产业集群基地“亮剑”将其近三分之一的印染企业予以停产整治。 浙江绍兴,“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同整个中国“阵痛”的传统产业一样,绍兴在“刮骨疗伤”中上下求索,为城市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当纺织产业链的初端——印染产业正如火如荼“跃进”之时,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中国轻纺城,也正在市场急速变动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中国东部这个沿海名城,正用其独特的眼光,“迎风口”迈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 “愚公移山”式集聚升级印染产业 从一乘土灶两只缸到处处点火、家家冒烟,从家庭作坊小染缸到数百家规模化、集团化企业,从几万米产量、几家乡镇印染厂到200亿米/年印染布产量。历经半个世纪的积蓄壮大,绍兴市印染产能已占全国的1/3、浙江省的2/3,印染产业已成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 绍兴的印染业,是“母亲产业”,也是“沉痛的民族工业”。它带动了中国轻纺城的繁荣,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百万人的就业。 然而,每印1米布就要消耗12.7公斤水,绍兴每年生产156亿米印染布就要用掉2亿吨水,大约相当于20个西湖。 “绍兴市印染产业包括纺织产业虽然规模大,但存在低端锁定、低价竞争的弊端。”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娄东寅表示,在当前环保标准越来越严、升级步伐越来越快、群众呼声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印染产业再按传统模式已难以生存发展,加快整治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记者了解到,2015年,绍兴柯桥纺织品出口91.3亿美元,同比下降7.3%,但各类纺织品出口数量并未下降,呈现“跌价不跌量”的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纺织品档次低、创新弱、品牌缺失、议价能力不强、利润空间微薄的现实窘境。 2016年初之际,伴随着一场世纪寒潮席卷大地,绍兴印染业掀起一场规模和力度均前所未有的“亮剑”整治行动。64家、占绍兴柯桥近三分之一的印染企业,因安全隐患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现场管理混乱等根深蒂固的顽疾,在“亮剑”中予以停产整治,其余企业边生产边整治。 为进一步推动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绍兴市人民政府还印发了《加快印染产业提升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工作方案》,这是绍兴“史上最严”印染行业改造提升标准,90%以上企业面临改造提升。 “力争到2017年,绍兴产值超10亿元人民币的印染企业达到20家以上,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培育5家产值超50亿元人民币印染龙头骨干企业。”娄东寅告诉记者,绍兴正在“愚公移山”式的把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将全区80%以上的印染企业集聚至滨海工业区。 “集聚提升,其实意味着重新洗牌。那些嫌集聚区太远、不愿花钱更新设备、产能落后、环保跟不上的加工型企业,难逃关停命运。其中的不解和苦痛,时代将会给予他们答案。”娄东寅表示,只有顺势忍痛的印染企业能在集聚升级中获得重生,将来能成为行业里以创新、品质取胜的“新生代”。 在绍兴市柯桥区委书记徐国龙看来:“倒下的是烟囱、拆除的是废弃管道,淘汰的是落后产能、落后业态,换来的是生态环境、是青山绿水、是结构优化、是项目空间。整顿既是阵痛,同时也是产业发展机遇。” “刮骨疗伤”开启纺织跃升之路 同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一样,“阵痛”总让人迷惘。或许,韩国大邱能给现在的绍兴更多引导和慰藉。 韩国大邱和中国绍兴,虽然两地的发展“时差”长达20多年,但大邱和绍兴确实有着太多相似的发展轨迹:都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都”,都经历过“发展牺牲生态”的阶段。如今,大邱成功进行了结构转型,而绍兴正在转型阵痛中上下求索,为城市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现在的韩国大邱是“亚洲纺织品基地”,其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正是当年产业转型升级的“米兰计划”倒逼的结果。 20多年前,纺织业在大邱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曾高达30%以上,如今,这个数字是10%,但创造的效益却远远大于过去的30%。 大邱的“米兰计划”,给正在“刮骨疗伤”中的绍兴印染企业带来了期翼。 近段时间来,一个反映绍兴印染企业整治变化的小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疯转并引来一片点赞,视频中的“主角”,是被列入“亮剑”行动边生产边整治对象的浙江东方华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在长达2分20秒的视频里,整治后的“东方华强”整洁敞亮的厂区通道、整齐划一的仓库车间等场景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企业自己投资配备的消防车和消防设备,更令人惊呼意外:“这还是传统观念中的绍兴印染企业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