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调查:向转型要动力 用创新谋未来 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已取得积极进展,技术改造工作得到更大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倒逼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加速形成。 “从整个工业运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三个分化’。这种内部分化不是坏事,意味着新的增长动力在形成。”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一是行业出现分化,有些传统产业比较困难,一些新兴产业增长较好;二是企业出现分化,有比较困难的企业,也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三是区域、地区出现分化,有些地区特别是转型升级行动早的地区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 这些分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发展好的行业、企业和区域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实地采访了贵州、广东、内蒙古等地的企业和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 迈向价值链高端 在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的车间,一辆卡车突突地排放着黑色的尾气,呛鼻的味道扑面而来。等到工作人员把一套净化器安装上之后,之前黑色的尾气神奇般地变成了白色。“经过我们的净化器处理后,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基本无害。”公司董事长黄利敏说。 据介绍,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重结晶碳化硅颗粒过滤技术,过滤效率达99%。目前,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年产500万升过滤器扩能升级,要打造全球最大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全产业链集群。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偏低,仅仅是美国、日本的一半,在价值链提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冯飞表示。 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让中国制造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其中,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成为各地制造企业提升价值链的突破口。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智能制造包括3个方面,一是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更加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二是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或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注塑机和机械手无缝结合起来。只见塑料原料在注塑机顶端的搅拌机里翻滚,经过一系列自动加工,一次性生产出8个塑料杯子,机械手再自动把杯子一个个放入包装纸箱,由自动搬运小车运到指定的堆放处。 “这就是我们的‘黑灯工厂’生产线,能节约人力70%,提高效率30%。”博创公司董事长朱康建向《经济日报》记者坦言,“传统注塑工厂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客户对品质要求也在提高,产品交期要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萎缩,促使我们转型升级”。 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林位超介绍,智能制造已成为广东省的重点工作,2015年《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目前广东省第一批认定智能制造骨干企业19家,培育企业23家。同时,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自2015年起3年内将组织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尽管化肥行业的日子不好过,但贵州翁福集团却是个例外,因为公司有最先进的磷矿开采与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磷酸盐的生产成本、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20%和50%以上。 瓮福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黄进表示,翁福正努力在产品结构上转型升级。在传统化肥方面,努力发展定制、高端、生态多样化、多梯次肥料产品系列,目前在磷铵添加中微量元素、新型水溶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化工产品方面,努力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磷酸盐、碘盐等产品。 “即使是普遍困难的行业,也能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取得发展。”冯飞举例说,“比如,水泥产业整体是负增长,行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困难,但是有些做水泥制品的行业发展势头却不错。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钢行业,生产特钢的一些企业也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向中高端升级的明显态势,这可以反过来支撑产业的结构升级。”冯飞说。 依托市场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成为困难行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据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介绍,内蒙古正积极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将走出“简单挖煤卖煤”的困局。目前计划的4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配套建设电源点及矸石电厂5000万千瓦、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项目,将于2017年陆续投产,2018年前后全部形成生产能力,新增转化煤炭4.4亿吨,就地转化煤炭达到7.6亿吨,煤炭转化率超过50%。 林位超表示,针对部分传统支柱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问题,广东分别制订了水泥、陶瓷、造纸、制糖等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将通过提升关键工序和装备的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和循环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等途径,明确产业技术路线,推进产业链改造提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