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青岛市红十字会与青岛眼科医院达成协议,成立全省首家“红十字会眼库”,专门用于捐献角膜的采集、存储和移植。专家表示,由于资源的匮乏,我市每年实施的眼角膜移植手术量仅为有需求患者数量的8%,专家呼吁,全社会应树立起捐献的意识,另外,为角膜捐献立法也刻不容缓。 ![]() 青岛市红十字会与青岛眼科医院达成协议成立红十字会眼库 眼库成立 全省首家 今天上午,青岛市红十字会和青岛眼科医院签订了协议,正式成立“红十字会眼库”,这是目前山东省第一家眼库。青岛红十字会副会长刘爱萍介绍说,角膜移植需要对供体进行采集、存储、筛选、检测和保存,被称之为“眼库”技术,其中主要是角膜的活性保存。新成立的眼库可以为角膜移植手术及时可靠地提供角膜材料来源,从而提高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角膜奇缺 有库无“眼” 在我国,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因角膜病致残致盲者全国约有400万人,由于供体匮乏,我国每年角膜移植数量仅有5000例,为美国的1/10。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谢立信介绍说,在青岛眼科医院,每年有1万多名患者需要角膜移植,可是能够接受移植手术的却只有800人左右,这些都是急症患者,很多慢性眼病患者都要等上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患者常常因为延误治疗、角膜穿孔而导致终生失明。 今年初,在青打工青年杨占奇在弥留之际,家人决定捐出其角膜,他成为山东省实施角膜捐献第一人,而目前新成立的眼库中只有5位捐献者的角膜,而这些角膜都达不到移植的要求,只能用于科学研究。眼库角膜“零”库存令谢院士也非常尴尬:“我们平时手术的角膜资源大部分都是有偿提供的,还有的是家属捐献的,非常稀少,对患者来讲,甚至连供不应求都谈不上。”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眼库都陷入常年空库的尴尬。谢院士认为,角膜捐献者稀少,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多数人不愿在身后捐献角膜,即使有些人思想开通,但家属也会加以阻挠,死后捐献角膜难以进行。当然,也有人愿意捐献,但相对供求悬殊太大。” - 专家呼吁为捐献立法
谢院士告诉记者,角膜捐赠一直遭遇“寒潮”与我国尚未建立起角膜义务捐赠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关。没有法规制约,角膜的来源也多不规范,在角膜的采集、保管、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下一篇: 互联网时代盛行的七大赚钱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