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温州爱氏光学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将一些新产品放上产品展示架。该公司的眼镜全部出口欧美、日本等市场。 引子一:最近,以敢于“吃螃蟹”蜚声海内外的温州人又有惊人之举:永嘉县桥头镇的商人曾昌飚在朝鲜首都平壤承包朝鲜最大的百货商场,并斥资5000万元进行装修,让温州的服装、皮鞋、皮具、电器等在朝鲜有个强大的销售平台。 引子二:奥康的“西部之行”走得红红火火。创下东西部投资之最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总面积达2600亩,目前奥康的入注资金已达5亿元,投资额逾半。园区内已有20多家制鞋企业入驻,配套的鞋材交易市场也随之启动。 资本扩张:寻找为我所用新资源 跨越地域,跨越国界,温州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对温州经济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多?当学术界对该现象争论不休的时候,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要跳出温州发展温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实施。 温州自然资源缺乏,特别是土地稀缺。市外经贸局局长刘周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等资源的制约,迫使温州人必须进行资本扩张,寻求战略新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温州的市场已经和国内外市场一样融为一体,都是全球大市场的一部分。温州的人口、商品和资本一直在这个大市场里不断输出、不断扩张,到现在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而实践也证明,这种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非常赞赏温州资本扩张的选择。他认为,资本总是向高效益高回报率的地方流动,温州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这种思路有助于温州更快地发展。看待温州经济,别老盯着GDP(在一国或地区之地上长住者所产生的财富)如何,而要看温州的GNP(一国或地区之民在全球创造的财富)水平如何。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企业是无籍贯的。在一次对温州的调研中,他以这样的说法肯定了温州的“资本外扩”。他说,在信息时代,完全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 运作模式:从人力到资本“演进” 走出去一直是温州人的“天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温州人以“人力”形式,开始了劳动力的“走出去”;随后,又有了十万温州人“闯天下”,将温州商品带往全国各地;再后来,温州企业以品牌专卖的形式,将温州品牌传播到世界各地;到了今天,随着民间资本的积累,又出现了资本形态的“走出去”,并且花样不断翻新。 大资本运作、大手笔投资成主流。跟以往的摆地摊式的小投资不同,如今温州人大笔一挥上亿元的投资比比皆是。在武汉,康奈集团、木材集团和福利特鞋业公司联手投资7亿元,打造“武汉康奈国际鞋城”;在大连,温州商人投资5亿元,建设大连百年商城。而在资本跨国扩张中,温州明明光学和温州远洋眼 资本向多元化、宽领域延伸。随着市场准入面的不断扩大,温州资本在外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房地产业、基础设施、水电建设等领域成为温州资本“跑马圈地”的乐土。去年以来,在电力紧缺的刺激下,人民集团一家分公司投资2亿元,在四川雅安建设乐英水电站;温州公路交通建设集团,计划投资6亿元,在四川凉山建设电站。 反哺温州:走出去放大温州经济 上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上,记者就“走出去”的话题与各地商会会长做了一些交流,结果得到的回答惊人的一致:现在我们走出去,是为了有一天更好的回来。哈尔滨商会会长蒋贤云说,我们虽然在外闯荡,但户口还在温州,在外面做大做强后,就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回来。这次市政府带去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就引起了他们的广泛兴趣。 市协作办主任蔡永进介绍,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有175万。从经济规模上看,扩张的温州资本大大放大了温州经济。据全国75个城市统计推算,去年在外温州人创业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创造了828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将市内市外的GDP合并计算,则高达2046亿元,超过了宁波,与杭州、无锡相当,接近深圳、苏州。 在国外赚了钱,在国内发了财,增值后的温州资本又以各种渠道重新涌回了温州。今年春节前几天时间,外出做生意、办企业的温州人通过银行“天地对接”系统从全国各地汇入温州的资金,日均8000多笔,汇入额达22.3亿元。而全年通过该系统汇入的就有103.2万笔,金额达2325亿元,业务量居浙江省第二位。 走出去,是一种战略选择;引进来,将是未来必然要经历的一次“回归”。现在,我们无法预知“回归”的方式,但“大进大出”的大流动格局愈加活跃了温州经济却已经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