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泪液的分泌量太多,除了精神受到刺激和异物等的反射刺激外,由于某些药物的作用,如胆碱能药物和抗胆碱酯酶剂等;或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眼睑、结膜、虹膜等疾病;或三叉神经、面神经受到刺激,都会使眼泪的分泌过量,来不及蒸发或排泄,导致流泪不止。另一方面是眼泪的排泄系统出了故障,如泪小点位置异常、狭窄、闭锁或缺如,泪小管至鼻泪管狭窄、堵塞,或泪道功能不全等,都可导致泪液无法下泄,造成经常流泪,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迎风流泪,在寒冷气候下症状加重,甚至不分春夏秋冬、室内室外经常流泪。所以如果出现流泪不止,还是应仔细诊断一下,找出问题之所在,好对症治疗。 什么叫干眼病? 凡事都不能太过,前面讲泪液分泌太多不是好事情,反过来若泪液分泌太少,也有点不对头。我们知道,泪液不仅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它还有润滑眼球,保持角膜屈光系统的重要功能。如果泪液分泌太少,很快就被蒸发了,这样角膜始终得不到湿润,整个眼球干燥无光,角膜上皮角化,有明显瘢痕形成,看东西时,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眼睛有灼热感和异物感,视物疲劳,羞明,磨痛等,医生在检查之后就会告诉患者得了干眼病。干眼病的发生,主要是眼泪的分泌过少和泪腺异常引起的。泪液的分泌过少,一种是先天性的,一种是原发性的,还有一种则是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第一种情况较为少见。由于先天的泪腺形成不全,或泪腺分泌神经缺如或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缺泪症,都可以使泪液的分泌过少,而形成干眼病。原发性的干眼病是由于泪腺萎缩,或泪腺因手术摘除,或泪导管闭塞,而使泪液分泌减少或无泪。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干眼病较为常见。眼科医生通过泪液分泌量的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的测定等方法,可以诊断干眼病。
治疗干眼病的方法有很多,滴用人工泪液就是其中之一。早期的人工泪液有生理盐水、明胶液、石蜡油等,这些液体的粘度低,水分只能在结膜囊内保留3~10分钟。以后又使用甲基纤维素液、纤维素胶等纤维素醚类,以增加粘度,减慢泪道的排泄和蒸发,但湿润结膜囊的时间也不长。60年代使用了聚乙烯醇液,可使结膜囊湿润时间延长,但重症患者需经常滴用。后来采用了泪然一类的由几种物质合成的人工泪液。人工泪液需要不断地滴眼才能保持眼的湿润,这对病人来说是太麻烦了。70年代末,开发出了一种能在结膜囊内停留时间更长的“泪液”,称为“缓释人工泪药膜”,就像大家所熟悉的“缓释胶囊”一样,将“缓释人工泪药膜”制成小片或小柱状,放于下穹窿部,可迅速吸水膨胀,体积增大10倍,如一软胶块,然后在4~8小时内缓缓地释放人工泪液,1天放1~3次,供泪时间大为增长。局部用花生油、麻油、鱼肝油、蜂蜜或温和眼膏等可改善重度干眼。也可戴亲水性软角膜接触镜,以保持角膜的湿润,减少人工泪液的滴眼次数,但要防止感染及镜片变干,因为镜片变干后易碎,反而成为有刺激的异物。 如果上述治疗无效,可用固体明胶棒、硅栓等小塞阻塞泪小点,或用火针、电凝、手术等方法封闭泪小点,使分泌量已经很少的泪液不再经泪小点排走。也可用药物刺激泪液的分泌,如匹罗卡品、新斯的明、肾上腺素、麻黄素、必嗽平等。 如果靠药物刺激还不管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尚有少量泪液分泌,并有角膜溃疡时,在溃疡部位可做部分睑缘缝合术。严重结膜疤痕时可做口粘膜移植术,以增加粘液分泌,形成或扩大结膜囊。或干脆将腮腺管转向,将开口移置入结膜下穹窿外侧部,用唾液代替泪液,不过这样一来,在吃东西时,眼睛就要流“眼泪”了,而不吃东西时,则没有 “眼泪”的分泌,为了保持眼睛的湿润,就要不断地吃零食。另外据最近的报道,可用同种结膜移植或颌下腺移植的方法治疗干眼病。 俗话说治病先治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抓住干眼病的病因,对症下药。如果是因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引起干眼病,则应把药物停了;若是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就要先治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 中医可内服或局部应用清热养阴、生津润燥一类的中药。也可采用针灸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