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丹阳眼镜网 门户 最新资讯 查看内容

中国经济趋势·大家谈:转型升级难在哪

2015-12-15 00:00| 发布者: 太阳镜| 查看: 52| 评论: 0

摘要: 中国经济趋势·大家谈:转型升级难在哪   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步入了深度调整期,也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转型 ...

中国经济趋势·大家谈:转型升级难在哪

  即将过去的2015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步入了深度调整期,也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机遇。本期“大家谈”,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及企业嘉宾,就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路径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敬请关注。

  迎难而上 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张立群:中国经济之所以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主要是两方面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一是市场条件,二是要素成本条件。

  从市场条件来看,市场供求关系最近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普遍的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很普遍。应对这个变化,靠短期的总量政策是无济于事的。总量政策解决不了国际市场的购买能力,也解决不了城镇化瓶颈带来的制约,因此我们要针对挑战,将发展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从要素成本来看,近年来劳动工资水平提高,土地水资源的价格上升,矿产资源价格上升,污染排放的价格上升,这些都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必然会结束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束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其中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这个“调速”为我们转方式调结构、争取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干春晖:过去的36年,中国人均GDP从228美元到7575美元,将近每年递增9.7%。在过去2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一个这么大的国家、以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快的速度,从落后水平一跃达到了中等水平。

  但现在GDP增长速度降下来了,对于这个情况之前是有争论的,到底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还是说经济进入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这可能不是一次经济周期的低谷,而是一种新的增长状态,即所谓的新常态。当然新常态有很多特征,但其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增长速度,从现在开始,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在6%-7%的中高速区间。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其重中之重。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增长要素的变化,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厂的角色开始出现问题了,根本原因是我们曾经赖以形成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的要素价格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革意味着我们原来的那种优势将不复存在。最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价格变化,第二是土地价格。此外,环境污染占GDP的数字不断攀升,我们现在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大概3.5%,这也意味着极大的成本。还有我们的物流成本,现占GDP的比重大概18%左右,跟美国相差约10个百分点。中国制造的几个成本要素价格决定了中国制造原有的竞争优势迅速下降。

  王勇智: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制造只是体现了一种规模上的“大”,而不是质量上的超越。中国制造之所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不是仅仅因为规模庞大,更主要是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更多的是靠着接受国外订单进行贴牌生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产品出口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产品为主。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被列入10大重点领域之一。而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我的体会是,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抓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只有当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

  应对挑战 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干春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需求,中国应该来一次改革开放的2.0版。有人说改革的风险很大,但现在看来,不改革比改革的风险更大,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历史的改革潮流、改革共识已经形成。你继续跟着改革的潮流可能会更安全一些,相反,想停下来阻止改革,可能风险更大。

  过去,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个矛盾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新的表现,表现为人民群众已经变化、已经升级了的需求结构与不相适应的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中国的供需之间已经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总量上的供不应求来描述了,而是应该从结构的层面上看问题。一方面钢铁、水泥、平板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那些基本的需求,比如说品质高点的奶粉、舒服点的马桶盖等,没有能够得到满足。这里面很重要的是我们供给侧的问题。

  张立群:供给侧改革可以说是近期中国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词汇。自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提“供给侧改革”之后,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为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1] [2]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