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盒随眼镜的诞生而产生。明代我国出现了许多关于眼镜的记载。初始眼镜又称“叆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中说:“叆叇即眼镜”。 初时,双片眼镜仅有梁架而无腿,可折叠,据明人张靖的《方州杂录》记载:“如钱大者(指镜片),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但这种较原始的无腿眼镜古人用时恐其从鼻梁上滑落,故于两镜片框边各钻一小洞,串绳或布条系于脑后。这在明代的绘画和史料中亦有印证。如明万历年,田艺蘅在《留青日扎·叆叇》条中有云:“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日:此叆叇也。” 因明代和清初的眼镜多为无腿折叠式,合则其形如带柄的枇杷(见图盒内所装)。故当时所制镜盒外形亦以匏(单体葫芦)形居多。镜盒取材有竹、木、皮、铜、漆器等,其中又以满雕人物典故、花鸟虫兽、吉祥图纹的竹木眼镜盒最引人钟爱。 图为明末清初之际黄杨木雕匏形眼镜盒。该镜盒长9.5厘米,盒两面周边刻回纹、盒背回纹内浮雕一行云螭龙。匏形盒盖上颈部浅雕一怪兽口衔寿桃一对,匏形体的桃形开光中,精镂细刻着隋末瓦岗寨英雄秦琼大战登州靠山王杨林的典故。古人将战马往来腾突,鞭锏挥舞厮杀,将帅怒目相瞋的征战场面刻画得细腻生动,淋漓尽致。似又把人带到了帅旗猎猎、狼烟滚滚、铁骑啸啸、刀戈铿锵的古战场上。这传承着古代文化遗韵和史事的匏形镜盒,读之令人遐想翻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