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丹阳眼镜网 门户 眼视光学 眼视常识 查看内容

隐形眼镜历史

2004-9-9 00: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8| 评论: 0

摘要: ◇早期发展史 1508年,著名画家达芬奇(Leonardoda)发现将头伸进盛满水的玻璃缸,从缸里观察外面的景物,可以改变眼的视觉功能,他将这一段设想画出草图, 并阐述了相关理论,这是人们可以追溯到的最为久远的关于 ...

◇早期发展史

1508年,著名画家达芬奇(Leonardoda)发现将头伸进盛满水的玻璃缸,从缸里观察外面的景物,可以改变眼的视觉功能,他将这一段设想画出草图, 并阐述了相关理论,这是人们可以追溯到的最为久远的关于隐形眼镜的历史渊源。
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荷塞(John Herschel)曾设想将一个球面的玻璃薄片置于角膜的表面,在玻璃与眼球之间注入明胶,从而达到了暂时矫正眼睛散光的目的。
1887年,德国的玻璃工艺师繆勒(F.A.Muller)吹制成玻璃镜片,放入眼内用于保护病人有病的眼。
1888年,德国的菲克(A.E.Fick)和法国的卡特(E.Kalt)试验用玻璃制成的镜片来矫正视力,但因很不舒服,不能付诸推广。

◇硬镜

1937年,透明的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使隐形眼镜的更具实用性。莫伦(Mulien)和奥布赖(Obring)用这种材料制成了第一副硬质的隐形眼镜。
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Kevin Tuohy)首创了一种被称为Microlens 的小镜片,它的直径仅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较薄,可以较为舒适地戴上一整天,自此一种能在临床推广并作为矫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隐形眼镜才算是真正诞生。 其后硬镜的片型设计几经改进,一直沿用到软镜的问世。

◇软镜

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学家奥托.威特勒(Otto Wichterle)研制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材料,同时开发了这种材料制成的软性隐形眼镜。
1971年,博士伦公司(Bausch-Lomb)软镜的专利技术获得美国FDA自由销售的许可,软镜以其舒适,容易适应深受配戴者的欢迎,从而迅即取代了硬镜,使隐形眼镜发生了历史性的更新换代。

◇透气硬镜

1974年,为了改善镜片的透氧性能,以达到使镜片能够安全地配戴过夜的目的,一种透气硬镜材料(硅酮丙烯酸酯,SMA)诞生了,由于硅成份的介入使镜片的透氧性能进一步提高,其后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透气硬镜材料,具有代表性的有氟 硅丙烯酸酯(fluorosilicone acrylates,FSA)和氟多聚体(fluoropolymers)等。有机氟成分则使材料有更为良好的透氧性能。

 

◇透气软镜

1998年,为了既能避免硬质镜片的不舒适,又能使镜片安全地配戴过夜,视康公司(CIBA Vision)研制了一种透气软镜材料(氟化硅氧烷水凝胶,LotrafilconA), 满足了人们连续配戴30天的愿望,且配戴后异常舒适清晰,成为迄今为止最理想的隐形眼镜。

◇其他

1981年,视康公司(CIBA Vision)设计制作了第一副软性散光隐形眼镜。
1982年,视康公司生产了第一副美容隐形眼镜和第一副双光隐形眼镜。
1983年,视康公司首创双氧隐形眼镜护理系统,提高了镜片的消毒质量。
1986年,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首推抛弃式配戴方法,使镜片更为清洁。
1987年,博士伦公司率先使用隐形眼镜全护理液(multe-purpose solution), 提倡对隐形眼镜的全面护理。
1998年,视康公司全新突破性材料LOTRAFILCON A带来完全不同的透氧原理,创造出世界上透氧率最高的隐形眼镜(6倍于普通隐形眼镜)175DK/t,不用每天脱下清洗,可以戴镜睡觉,使你24小时都能保持清晰的视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