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张鸿林交谈是要交“学费”的。全球顶级眼镜厂商依视路亚太区的高管带着自己的团队,与张鸿林在有些昏暗的会议室里谈了整整一天,最后给宝视达留下了100多万元的市场支持。 他的成长史 1987年,张鸿林带着资金和技术在平顶山市人民商场附近,开办了第一家自己的眼镜店。这是当时平顶山规模最大也是档次最高的眼镜店,囊括了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所有环节。“一个人之所以没有作为,是他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还没发现自己的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张鸿林相信这句话,20岁之前,他在上学打工、学技术,之后他在创业、经商。 父亲在供销社上班,从小受商业文化的熏陶,张鸿林对商业的兴趣远远大于上学。他的商业天赋很早就得到展露,小学五年级时,他利用放假的时间开始卖冰棍。第二年便将攒起来的钱发展家庭养殖,母鸡下蛋,公鸡卖钱,再把卖鸡的钱用来收购成鸡,到罐头厂去卖。随后,他还办起了代销店,从经营烟、酒、糖、百货,逐步发展到布匹和农机具。 “面临人生的选择,一是看专业,二是看爱好,”上高中的张鸿林发现自己专业不行,也没啥爱好,于是他想学门手艺,“艺多不压身,有技术了,走到哪儿都不怕。”他没有继续大学学业,转而投奔在焦作工作的三姑,到一家家具店打工。 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成为优秀家具设计师的潜质后,张鸿林对眼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视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眼镜市场潜力巨大。于是,他决定不要工钱给人家眼镜店义务当学徒。在这期间,张鸿林白天在家具店工作,晚上下了班到眼镜车间当学徒,每天工作到深夜。由于聪明用心,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眼镜从镜片生产到前台验光、配镜的所有生产技术。感觉自己可以上路了,张鸿林想开自己的店,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东拼西凑来的7.7万元钱成了他的创业基金。他把店址选到了临近的平顶山市,因为他认为“平顶山市是个移民城市,居民整体素质高,并且比较富裕,知识分子多又有钱”。 1987年,张鸿林带着资金和技术在平顶山市人民商场附近,开办了第一家自己的眼镜店。这是当时平顶山规模最大也是档次最高的眼镜店,囊括了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所有环节。张鸿林彻底抛弃了普通的轻玻璃镜片,全部采用光学玻璃镜片,“别人卖一副眼镜一两块钱,我就卖六七块钱”。 他在平顶山做了很多个第一:第一个使用准确度高、效率快的电子验光技术,第一个拒绝销售对眼睛有损害的轻玻璃眼镜,而全面引导顾客使用光学镜片,第一家零售加生产的眼镜店,创建了疑难光度及散光加工车间,当时散光及高难度眼镜都需要邮寄到外地加工。 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创新。在做到多个“第一”之后,张鸿林将法国百利奥自动磨边机引进河南,为了使企业拥有不间断的生命力,他还最先与法国依视路、美国宝利莱、日本尼康、迪奥、BO SS、GU CCI、阿玛尼、宝姿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建立了紧密联系,把隐形眼镜、树脂镜片及多焦点镜片等高科技产品推向市场。 通过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张鸿林尝到了甜头,于是开始不断向周边城市进军。随后他与中科院一位管理软件的设计师合作,开发了宝视达特有的眼镜管理软件,全面实现顾客异地联网服务。从此,他的企业如虎添翼,顾客的满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货品的周转率明显加快,资金利用有效率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在“2007~2008年度中国眼镜风云榜”评选活动中,主办方给予上榜的宝视达这样的评价:河南宝视达眼镜连锁有限公司,是中国眼镜行业的一匹黑马,截至2007年底,该公司拥有109家直营店、11家加盟店,同时创建了30多家低视力复健中心,其营业网点遍布河南省16个城市和30多个县城,成为当地知名度很高的一家眼镜零售企业。 是培育市场还是瓜分市场? “市场的蛋糕只有那么大,都想着去瓜分了,谁来做蛋糕?”这是张鸿林从商20年来对市场的理解,“真正的商人是去培育市场,而不是去瓜分市场。” 一位朋友是屈光患者,张鸿林问:“你有几副眼镜?” "就一副。" “一副不够,一年四季只戴同一副眼镜是不对的,一个人应该配几副或多副眼镜才能满足视觉需求,眼睛是看与被看的艺术。”于是,张鸿林开始发挥他的长处,说服别人接受新的理念。 人的眼睛就像一台高智能的照相机,看近时,晶体需变厚;看远时,晶体变薄,使物体的像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按照光学公式计算,不同的距离需要不同的光度,距离的倒数等于调节力,那么看近时,阅读距离33厘米需要用3D的调节力,打电脑50厘米,需要用2D的调节力,科学地使用眼镜应该是远近分开验配和使用。如果用看远的眼镜看近,这样就促使加重用眼调节,使眼睛不能持久的阅读,容易产生疲劳和近视度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