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企业自身素质较低,信用缺失,首先是基础管理薄弱,缺乏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银行商业化经营,信贷管理重约束轻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有自己的经营原则并受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约束。一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要受到信贷资金来源的限制,新增贷款不能超过一定比例。而银行信贷又需要通过负债来筹资,贷款的收益要弥补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并能带来利润。银行势必将有限的资金在众多企业中按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原则,择优扶持,而不能对所有企业都有求必应;二是商业银行只能在国家规定的经营范围内开展业务。如商业银行不能向企业投资,贷款不能用于企业的股本权益性投资等,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只能向能识别并防范风险的客户提供债务性资金,只能满足部分企业的部分资金需求;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上收贷款条件比原来更苛刻,一般民营企业很难达到要求。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力度,而民营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的积极性,四是信贷员的责任权利不对称,积极性受到了抑制。现在商业银行均推行了信贷首问责任制、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但缺乏相应的权力和奖励。加之不良贷款清收与盘活的压力相当大,致使慎贷、惜贷甚至惧贷、恐贷等现象还存在。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少数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不懈努力,共同去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基础。一是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要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形式,改善企业管理决策层的人员构成,摒弃“内部人”控制的做法和制度安排,逐步成为产权明晰、股权结构合理的市场主体;二是要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三是要加强质量管理,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力度,不断推动技术更新和产品结构升级,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淘汰的产品坚决退出市场;四是要重视自身资本积累,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将当年盈利的绝大部分用于增加资本金,逐步提高企业资本中自有资金的比例;五是要积极主动地和银行、担保公司建立日常的信息沟通机制,为商业银行了解企业情况创造有利条件。 2、改善金融制度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首先是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制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重视民营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要把优良民营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体,特别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要把有效地拓展民营企业的信贷市场作为其未来在信贷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点来抓;其次是充分合理利用利率手段,探索对民营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近年来央行对利率的管制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水平逐渐提高,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利率调整后的利率浮动区间,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和自身实际,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风险状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实现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息收入与贷款风险相匹配;再者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要顺应民营企业的特点,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和信贷员的贷款权利和责任,逐步加大对中小客户的授信面和授信额度。要在完善和落实信贷风险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调动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做到责权明确、奖惩分明;四是创新业务品种,适应企业多样性资金需求。按照“差异化”和分类管理的服务原则,针对中小客户贷款的特点,设计和开发提单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抵押或质押、厂、商、银三方协议授信、保理、应收帐款的贷款业务品种。积极探索在关系较为密切、产品协作性较强的上下游客户之间推行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并通过贴现融通资金。注重采用商誉、收费权、 保单质押、退税质押、机器设备抵押等贷款方式,借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经验,选择几家经营效益好、信誉好的中小客户进行试点,建立中小客户联合担保体系,通过创新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难。 3、建立和完善支持系统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首先是大力发展为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要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要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由财政出资,省、市、县(区)层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接受政府监管。要鼓励和支持设立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实行商业化运作,按市场原则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其次是大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与当地民营企业有着更多的接触,可以掌握更多的“私人信息”。因此组建更多的中小银行,对于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在目前情况下,鉴于城区或城郊结合部农业人口较小,农业贷款需求量不大,可以结合农村金融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