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眼镜业界人士,多经常使用“视光学”这个专业名词,但究竟什么是视光学?视光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它与眼镜行业的关系如何,就不一定讲得清,甚至连想也没有想过。笔者认为,在我国经过10余年的努力,才加入WTO的今天,在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计算机技术空前发展,在高分子材料不断涌现,在加工设备与手段不断更新的今天,作为眼镜业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对视光学的内涵和它的历史使命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解。 2、传统视光学: 大家都知道,视光学因人们的需求走进大学殿堂,是在上世纪初,对于中国来说,是在1985年前后才有这方面的需求,于是我们迎来了最具代表性的卫生部视光学中心在温州医学院的诞生。此后,我国平均以每年增加一个高等学府创办视光学专业的速度迅猛向前发展,这充分证明了我国人民对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觉质量的迫切性在不断提高。单纯提供一副看得清的舒适眼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而这种做法正是在传统的视光学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 上世纪的传统说法,视光学是一门非手术性矫正人眼屈光不正的科学,如果我们将这一近百年来的视光学定义称为传统的视光学定义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视光学的要求了,所以对传统的视光学定义的修正,使之更符合人类的进步、需求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3、现代视光学: 在保护人眼视觉的基础上,极大地(非手术性)开发眼的视觉生理潜能,提高人的视觉质量,这就是现代视光学的定义。 所谓“保护人眼视觉”是指眼的常规视力保健,这正是眼下我们视光师所应该做好的工作,即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的眼进行常规的光学补偿,使其矫正视力达到最佳或1.0。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命科学的延伸,人们发现人眼的极限中心视力远不止是1.0,而应该是2.0、3.0,甚至是4.0!这一惊人的发现使各国科学家、工程师为之雀跃——努力探索使人眼中心视力提高到2.0、3.0或4.0的各种可能性与方法。就我所知,目前科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阻碍人眼中心视力由1.0再大幅度提高的其中一个原因,即眼球存在着许多不规则散光,而这些不规则散光又是无法采用常规的光学手段加以补偿,只能通过特制的非球面镜片才能加以矫正,要使这一论断成为现实,给人眼视力带来福音,显然不是靠眼科医生,而是靠光学工程师。 4、三点结论: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其一,现代视光学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原有的传统视光学定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二,现代视光学定义才是更能揭示视光学的内涵,更符合人类生命科学要求的定义,因为它道出了人类社会赋予视光学神圣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视觉质量! 其三,为了完成社会所赋予视光学的历史任务,作为从事这一神圣事业的人——视光师应该是怎样的人才呢?我以为他(她)们应该是一群复合型人才——半个医生加一个工程师。 5、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笔者的上述思想形成已有一段时日,今日竟斗胆公诸于世,其目的仅在于:以笔者的上述思想构筑一个平台,聆听视光学界仁人智士的各方宏论,给视光学、视光师下一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验光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问世,首批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任命的高级验光师,全国各大城市各级验光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方兴未艾,不正说明我国目前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业界人士专业素质的大气候,澄清一些基本的观点和思想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恐怕业内有此认识的人也不少,但明言者却廖廖,笔者企盼的是通过交流与讨论,能有助于明确我国视光学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