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前像差Lasik手术和Q值Lasik手术之父瑞士苏黎士大学、德国科隆大学教授赛勒(TheoSeiler)博士在今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视光学会议上指出:第二代酷眼Q值手术在术后效果及手术的安全性等方面实现了更高层次的飞跃,代表了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酷眼Q值较其他Lasik手术有哪些技术特点和优势?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首家引进该手术的深圳市科美医疗门诊眼科中心的专家。 关注视觉质量催生Q值引导LASIK技术 近十多年来,随屈光手术的深入开展,prk、Lasik、Lasek等手术已被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接受,取得了很好的视力效果。同时,有些患者也出现了一系列如夜间眩光、夜间视力下降、雨天、大雾天不清晰等视觉质量问题。这是由于常规Lasik手术仅能消除近视、远视、散光等低阶像差,而不能消除真正影响视觉质量的球差、慧差、不规则散光等高阶像差。 波前像差引导Lasik是一种继常规Lasik手术后更新的屈光手术方法,可一定程度改善人眼的高阶像差,进一步提高手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但目前的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仍属于发展完善阶段,仍然有一些缺点:一是像差仪检测精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Lasik手术本身对像差的影响:临床显示,采用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术后高阶像差多数仍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常规手术;三是像差仪检查结果与激光及术中眼球跟踪系统尚无法精确对合,这有可能会导致切削错位,达不到完美的视觉质量,甚至造成反效果;四是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需要切削较多的角膜资源,并受近视度数限制,只能在少数人群中展开(近视600度以下),这就把许多高度近视及角膜不够厚的患者挡在了门外。 人们对完美视力的不断追求催生了近视矫治技术的新发展。经众多眼科专家和科技人员数年临床研究发现:在影响视觉质量的高阶像差中,起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是球差,影响率达95%以上。Q值引导Lasik由此出世。 Q值引导LASIK代表矫治技术发展新方向 Q值在人眼中反映角膜非球面特性是独一无二的。Q值引导的Lasik手术根据个体角膜的非球面特性进行角膜个体化切削,保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犹如对每个人“量体裁衣”,使治疗精度与效果出现飞跃发展,部分人术后视力达到2.0以上,远远超过术前矫正视力。 实践证明,Q值手术能有效地减少球差,使患者角膜的非球面个性得到重塑,术后视觉质量较常规和波前像差引导LASIK好,还可以避免出现眩光和夜间视力下降,使晚上、暗光下视觉质量都和白天一样好。 更振奋人心的是Q值引导Lasik适应人群范围更广(从50度到1400度),角膜切削量较常规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更少,术后剩余角膜厚度更厚,更安全,是真正让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的个性化矫治近视手术。 与第一代Q值相比,第二代酷眼Q值具有更强大的角膜数据测量系统,所测量角膜的角度扩展至可检查20度、10度、5度等更全面的范围,其精确度是第一代的6倍。此外鹰视酷眼系统0.01D的精准调整,使手术医生有更大的空间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更精细的调整,使其角膜组织更加节省,适应症更宽,切削的角膜表面光滑程度更接近手术前。 第二代酷眼Q值手术在第一代基础上实现了更高飞跃,标志着矫治近视水平进入超精细个性化时代,代表了矫治近视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