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巴黎协定》的五大要素 中国加速低碳转型 “我看没有人反对。”当地时间12日晚,法国外长法比尤斯用力敲下法槌的那一刻,坐满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谈判代表的巴黎北郊勒布尔歇会场出现了片刻的寂静。历经20多年的全球博弈,成功在这一刻却来得如此之快。 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定,就在随后迸发的欢呼、泪水、拥抱和数千名外交官间的相互致意中诞生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6年之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这份《巴黎协定》,包含了近20年间气候政治中各方力求推动的“长期目标”、“气候资金”、“行动力度”、“透明度”和“适应(行动)”等五大关键要素,是第一份全体缔约方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引发全世界关注的是,各方决定“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使人为碳排放量降至森林和海洋能够吸收的水平)”。 正如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所说,此次《巴黎协定》的重要意义在于,为2020年后全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制度性的安排。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采访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Stern)勋爵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巴黎协定》是一个转折点,该协定为各国加速长效的低碳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机遇。” 详解《巴黎协定》五大关键要素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近200个缔约方一致通过的《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如果想概括这份近16600个单词的《巴黎协定》,可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划分为基准,简化为五大关键要素:第一,旨在达到净零排放的“长期目标”;第二,每五年盘点一次的不断加强的“行动力度”;第三,保证实现气候承诺的加强“透明度”;第四,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第五,帮助世界最受气候变化影响人群的“适应(行动)”。 在长期目标方面,《巴黎协定》提出了上述2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并写入了1.5摄氏度的努力方向,明确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如何来具体理解这样的全球目标?WRI全球气候项目主任摩根(JenniferMorgan)在《巴黎协定》即将达成前的一场专家解释会上称,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话,2080~2090年全球将实现净零排放,而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则意味着2060~2080年实现净零排放。 不过,包括斯特恩勋爵在内的多位参与会议的中外专家在谈判过程中亦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对于“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缺乏科学论证基础。 控温目标的艰巨性牵涉到另一项关键要素,即“不断加强的行动力度”,这也是会议最后两天中最难达成共识的“硬骨头”之一。 为此,《巴黎协定》指出,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与此配套的是“透明度”这一关键要素。《巴黎协定》决定设立一个透明度能力建设倡议,以便在2020年前后建设体制和技术能力。 WRI在最新的专家评估报告中表示,通过这一增强透明度的框架,所有国家都将被要求报告其排放量,并定期为实现其国家自主贡献而跟踪进度,其中各方提供的信息将受到专家审查和多边审议。与此同时,该框架提供了灵活性和支持,考虑到了不同国家的能力:发达国家将报告它们所提供的资金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将汇报它们需要和收到的资金以及支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