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疏解养老的压力 近日,一则“北京鼓励京籍老人异地养老,京津冀力争9月底实现异地就医实时结算”的消息引来普遍关注,也让久违了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老话题重回公众视野。只不过,此次关注焦点不仅限于该政策本身,而是与异地养老、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有了密切关联。 据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鼓励京籍老人异地养老,河北高碑店、天津武清等津冀试点机构将享受北京的养老床位运营补贴、医保政策互联互通等政策。其中,北京市参保人员在河北居住,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近就医,享受北京医保待遇。该负责人透露,在医疗费用异地结算方面,国家正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津冀地区力争9月底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综上可见,两点重要信息值得关注:一是京津冀三地已开展了包括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在内的,有关老年人异地养老的一系列试点工作;二是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将依托国家正在建立的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这意味着,京津冀所为至少将是未来全国范围内推广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组成部分,而非区域性的单独政策。 站在疏解首都养老压力的角度看,此次京津冀推动异地养老,其政策立意和初衷无可厚非,毕竟首都的老龄人口规模和养老压力客观存在。然而,站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难免引来一番有关“推动异地养老者在北京就医即时结算”的呼吁。实际上,无论是以疏解养老压力,带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加快落地的实际举措,还是加快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尽快均衡各类资源的中长期目标,都无法绕开共同面对和解决养老难、就医难的话题,因此,唯有尽快实现共享资源、普惠民众,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这一点对于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而言更应如此。 对于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有关时间表,近年来正在按部就班地推动实施。早在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确定当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就曾将“建立医疗信息化系统,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纳入。这在当时,曾被广泛解读为国家层面在流动人口规模日益壮大的背景下,对接同期放大的异地就医需求的有力举措。 应该说,信息化建设注定会为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扫清技术障碍,但实现这一目标更需在政策、管理、资金、人员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层面深入探索,记者认为,从我国实际国情看,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尤其是跨省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必须做到软硬兼施:在软件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尽快实现医保制度的衔接;在硬件方面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国医疗保险信息联网。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区域间、部门间的利益分割难以协调,致使推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阻力较大。因此,从制度上推进改革,需要中央进行调控,设置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最低服务标准,平衡区域间、部门间的利益。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各统筹地政策不统一、医疗待遇标准不一致等已经成为公认的阻碍医疗保险异地联动的最大障碍。 显然,我国医保统筹应逐步提升层次,推进省级实现统筹,以便于在省内辖区、市、县进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继而在中央调控的基础上,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其中,医保支付方的作用十分关键,对于由人社部统一管理、地方统筹的医保基金,人社部的官方表态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对于各界高度重视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问题,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早在今年4月就曾公开表示,人社部已提出“三步走”的思路,即在2016年要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到2017年能够基本实现符合转诊条件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具体而言:一是实行市级统筹。由于医疗保险起步时基本都是县级统筹,县里的参保人员到市里看病就成了异地就医。通过实行市级统筹,60%以上异地就医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市级统筹已经基本实现。 二是解决省内异地就医问题。李忠表示,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够再解决30%的异地就医问题。目前已有30个省市实现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其中有27个省市能够实现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 三是解决剩下10%的问题——跨省异地就医的问题。李忠说,这个问题涉及的参保人员虽然只占10%,但也是大家反映最强烈,同时也是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人社部对第三步工作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具体来说,就是在2016年要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到2017年能够基本实现符合转诊条件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 显然,按照这一时间表推算,此次京津冀协同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步伐可算在预料之中且略有超前,而对诸如北、上、广、深等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而言,此次京津冀所为或可带来一定示范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