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把“大市场”变成旅游目的地 丹阳,全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眼镜生产和交易地。在这里,集聚着500多家眼镜生产企业和1万多家工贸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22个,已形成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一条龙完整的产业链以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线衔接的产业体系。先后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江苏省首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江苏区域名牌证书”等荣誉称号。眼镜已成为丹阳的“第一特色产业”。而中国(丹阳)眼镜城,从“大市场”到按4A级旅游景区建设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华丽转身。 引导——集聚眼镜买和卖 2007年,中国(丹阳)眼镜城被江苏省列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扶持项目,批准为“中国(丹阳)眼镜城服务业集聚区”,使丹阳的眼镜产业集群得到了质的飞跃。“丹阳的眼镜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那些年代,主要是一些浙江小摊贩进入丹阳,通过到一些眼镜厂进点货,然后摆摊做生意,起早贪黑地到处叫卖眼镜。”眼镜行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起初很少有丹阳本地人从事这一行当,本地企业主要是社办企业和队办企业,从事光学镜片和镜架的生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时那些流动的摊点队伍逐渐扩大,丹阳市政府因势利导,通过建设眼镜市场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眼镜交易场所。2003年中国(丹阳)眼镜城建设项目启动,于2006年完成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5亿元,占地27亩,建筑面积为37000平方米,商铺600余间,分为品牌区、精品区、配件和仪器区、办公展示区、购物中心及商业步行街等,规模和档次均为全国之最。 丹阳眼镜城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专业化市场,是产业集群内市场交易的“粘合剂”。一方面,集聚区为丹阳众多的生产厂家提供了一个“卖”的市场交易平台,使厂家能够最快地得到产品需求的信息;同时,集聚区也为采购与销售商提供了一个“买”的市场交易平台,他们在这里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丹阳眼镜生产厂家的产品。另一方面,集聚区也对国内外众多一流的眼镜生产厂家和销售商产生了虹吸效应。这些厂商通过直销、代销等形式把自己的产品集中到丹阳眼镜城销售,使丹阳的眼镜厂商能够近距离地学习世界第一流眼镜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款式以及品牌运作等先进经验,提升了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据统计,丹阳2012年生产镜架1.2亿副,生产镜片2.5亿副,分别占全国产量的35%和75%以上;眼镜产业销售额120亿元,直接或间接出口近3亿美元。 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为了推动眼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丹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丹阳眼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丹阳市眼镜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开始着手对眼镜城进行扩建改造。2011年,丹阳市开工建设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该项目占地面积64亩,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9万多平方米,二期工程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共建有七层,地上五层、地下两层。“楼层功能分布主要依托眼镜产品经营的独特性和专业市场的特有性质,以零配眼镜带动人气,以国际品牌旗舰店提升商场档次,以批发聚拢专业的产品市场,以展示宣传光学产品的产业市场信息,科学地进行立体式分割安置,达到商场内层层有人气,经营户家家有生意,商户、顾客均满意的商业标准。”国际眼镜城项目负责人说,根据楼层的设计分布,地下两层除了有400多个停车位之外,还在负一层中心地段设计了演艺广场,地面五层不仅有眼镜零配区及批发区,还有配套的金融服务网点、电影院、餐饮区。值得一提的是,在五层西区眼镜城还将成立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设施最全、展示最广的眼镜博物馆。这形成集交易中心、创新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旅游中心于一体的完备体系,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最好最繁荣的专业眼镜市场。同时,以初步建成的眼镜城服务业集聚区为主题,丹阳市按照“一流的城市新门户,一流的眼镜产业旅游目的地、一流的眼镜产业商贸集散地、一流的大运河景观带、一流的城市交通枢纽中心、一流的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六个一流”的目标进行规划,进一步加强市场的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产品研发、交易展示、培训等功能,增强中国(丹阳)眼镜城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