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企业“习惯”贴牌 做品牌得要有愚公精神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上,省长郭树清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坦承山东在品牌经济方面与北京、广东等先进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并在分析个中原因时,特别提到了山东企业的一个“习惯”—— —做贴牌生产。 做贴牌生产是一种很讨巧的经营方式,相对而言,企业不必投入太多资金,不必过多地为研发、市场操心。也许正因为如此,即使加工制造水平能达到国际市场标准,山东企业也乐此不疲,懒得去打造自主品牌。有报道称,山东省5189家加工贸易企业之中,贴牌、代工出口占比高达83 . 7%。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贴牌生产的确不无聪明之处。但是现如今,中国经济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头。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人口红利几近消失、“后发优势”消耗殆尽的背景下,“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场摧枯拉朽式的转型。这一转型在加工制造领域的一个必然要求与表现就是,基于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日益壮大,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贴牌经济日渐式微。作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山东省当然不能逾越这样的转型升级逻辑。 自创品牌大势所趋,贴牌生产没有前途。满足于贴牌而不创牌,原初的讨巧终会演变为一种与趋势为敌的不智—— —尽管你可以坚持“贴”下去,但是,稍微认真地打量一下不断向要素价格更低区域转移的“富士康”们,你应该会明白:说不定哪一天,你就“贴”不动了,而那个时候,你已两手空空,无牌可出! 趁这一天还没有到来,及早地由贴牌向创牌转型,才能实现由聪明到智慧的升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相比于河曲智叟的智与巧,愚公的愚与拙恰恰是其智慧之所在。他直面问题,不畏艰难,矢志不渝,挖山不止,这种愚公精神正是由贴牌到创牌这一转型过程中最最稀缺的资源。 任何自主品牌成功的背后都有愚公们的心血与汗水。作为全球最大的白家电企业,海尔的品牌故事是从三十多年前张瑞敏砸冰箱开始的,在那个短缺经济时代,他不砸,那些不合格的冰箱也不会没市场,但是,没有这分“愚拙”,海尔绝对不会成为现在的海尔。作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华为最根本的品牌支撑不在于其威名赫赫的狼性文化,而在于任正非在“扎硬寨,打死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痴”、“傻”、“憨”—— —华为28年只做一件事,对准信息通讯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如今每年投入一千多亿元的“弹药量”(研发与市场服务费)攻“城”不止;别的企业炒房炒股谋求上市,华为不为所动,埋头苦干;每年花上亿美元向IBM等世界顶级品牌企业学管理,如此等等。 当然,张瑞敏、任正非这样的“愚公”在国外也不在少数。比如,主张“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安迪·格鲁夫,凭着一分近乎病态的偏执,参与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英特尔,并将其带上辉煌的巅峰;比如,激赏“傻劲”的“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凭着一股“傻劲”缔造了京瓷与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并在垂暮之年只手挽救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 希望那些“习惯”做贴牌生产的山东企业家们能记住郭树清省长的劝勉,怀着一颗愚公之心,尽快开启自己的自主品牌之路。毕竟,品牌不是“贴”出来的,品牌山东不是“贴”出来的! 来源:齐鲁晚报(王学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