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丹阳眼镜 高端路线的成功密码 “跟杜桥眼镜相比,丹阳眼镜的档次更高,国际影响力更大。”面对来自家乡的记者,江苏丹阳台州商会常务副会长杨先法这样评价两地眼镜业的差异。 以眼镜产业闻名于世的丹阳,靠什么将眼镜规模做成全球最大?为什么同样以眼镜产业闻名的杜桥,却难以在产品档次和自主品牌上与丹阳并驾齐驱?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丹阳眼镜业,能给杜桥眼镜带来哪些启迪? 全球一半树脂镜片丹阳造 眼镜产业是丹阳市的传统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丹阳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和中国眼镜出口基地。近年来,丹阳眼镜产业一直保持着15%左右速度的增长,去年眼镜业全年销售达80多亿元,成为该市最有影响力的产业。 目前,丹阳眼镜行业拥有注册商标20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10个,相关企业13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全市树脂镜片年产量达到2亿多副,占国内总产量近八成,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 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丹阳的眼镜产业年产值将提高到150亿元。 在痛定思痛后猛然转身 丹阳台州商会副秘书长严子美告诉记者,丹阳生产眼镜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下放返乡的技术人员在社队的组织下,在丹阳的大泊和司徒两地开始尝试眼镜制造。由于当时社会大背景的限制,这些小作坊在开始时一般主要进行“地下生产”。 改革开放后,由于政策方面的宽松,集体企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纷纷离厂兴办眼镜企业,随着大量企业的兴起,较为完整的眼镜产业链日渐形成,产业开始集群。 在如今风光的背后,丹阳眼镜产业也曾经历过痛楚的过去。以前,一提到丹阳眼镜,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低档货联系起来。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不稳定,丹阳眼镜还被中央媒体曝过光,一直难以进入高端消费市场。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眼镜行业遭遇到的尴尬引起了丹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该市提出把眼镜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来重点培植,并筛选出一批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企业通过走科技创新之路来做大规模,开发新品、提升档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