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行业到底是不是暴利? “一副薄薄的镜片就能卖几十、上百、数千,甚至上万元。这其中有巨大的价格差异,眼镜业肯定暴利。”消费者说。 业内人士则认为,眼镜行业不存在暴利土壤。从产业链条来看,终端售价与材料成本之间巨大的价差,基本都被房租、装修费、人力资源成本和其他管理费用分摊,眼镜业已是微利行业。此外,作为关系到人身心健康的行业,眼镜行业的技术成本也被低估。从全球竞争环境来说,国内厂商生产、国际一线品牌市场领跑的局面,短期内很难解决,国内厂商、销售商在喊着只能赚点辛苦钱。 近日,记者在江苏省丹阳市采访时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眼镜行业一直微利,暴利只是媒体的一种误导。”丹阳眼镜行业商会会长汤龙保如是说。 眼镜业是丹阳的特色产业。2009年,丹阳市树脂镜片年产量达到2亿副以上,占国内总产量七成、世界总产量近一半,年销售额达80多亿元。 作为中国最早研发成功树脂镜片的创始人,汤龙保在这个行业已拥有37年的工作履历,从磨片工到车间主任、厂长,再到全国最大的CR-39树脂镜片生产企业当家人——镇江万新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比对自己的孩子都熟”。 汤龙保告诉记者,镜片与镜架原材料的物理成本与终端售价之间的价差,依次由房租、装修费、人力资源成本、技术研发成本和其他管理费用分摊,最后才是销售商以及厂商的利润。“在一个存在了100多年的行业中,是不可能存在超额利润的。这是经济规律。否则,早就会有大量资本涌进来。它的资金门槛又不是很高。”汤龙保说,不过,相对于外界的误读,国内眼镜业最大的任务是如何实现升级,“在高端市场与国际一流企业形成有效竞争。因为,利润最高的是国际一线品牌商,因为他们有品牌。国内厂商赚的只是辛苦钱。” 正言 微利行业的暴利传说 消费者为什么会产生“暴利疑问”呢?比如有消费者提出,眼镜店的选址、装修很高档,“把眼镜店都开到王府井了,还说没有暴利,谁信?” 汤龙保说,其实,这正是把因果关系弄反了。 有品牌零售商曾给汤龙保算了一笔账。他在北京有40多家零售店,但三分之二不赚钱,整体保持微利。它的第一项支出是房租和装修。100平方米的单店,繁华地段的这两项支出要在100万元以上。第二项是人工、水电费。专业的验光师、装配师和专业的营业员,就像是大夫和护士,一个负责开方,一个负责配药还要服务,这都是成本。接下来才是原材料成本和其他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一天最少要有几千或上万元毛利才可以正常运营。 “我们1987年曾在北京长城饭店吃了一次饭,一盘青菜35块,丹阳当地才7毛钱。我们吃的是装修,吃的是管理成本和营运成本。不是单单就菜而言!作为关系到人身心健康的行业,眼镜行业必须要有规模、有品牌,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汤龙保介绍说,万新公司作为生产厂家,曾在外地开了几家体验店,最后都因亏本关了。只有丹阳3个店没关。“丹阳的房子是自己的,仓库是现成的,人员也可以机动,技术和产品都有保证。成本可以控制!外地开店情况就不一样了。” “无论是从经济规律、行业发展水平还是国际地位来讲,中国眼镜行业,无论是厂家还是商家,没有暴利生存的土壤。”汤龙保严肃地说:“存在暴利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不法厂家和商家,利用消费者对眼镜品质的认知误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但他们是不可能长久的。” 汤龙保以自己为例说,自1973年来到镇江市眼镜厂做一名磨片工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初就组织研发出中国第一片树脂镜片,再到做出口贸易,一直没有经历过“暴利黄金期”。 “讲暴利,在许多行业初期都会存在。比如大哥大刚流行时,三万、四万的很常见。一个新的东西推上市场,它要承担研发成本,要铺销售渠道,1000万的投资不可能要求它20年收回来!”汤龙保说,但眼镜业已经上百年了,没有哪个企业敢跳出市场约束之外要高价。 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从事眼镜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有4万余家,仅丹阳市就有上千家,竞争机制压缩了行业平均利润空间。 外贸市场日子也不好过。“如果没有出口退税,许多企业难以支撑。”汤龙保说,本来国内原材料上涨,加上人民币升值,是厂家对外贸代理提出涨价的合理理由,但赶上金融危机,美国的代理商就说了,你要涨价,我还要降价呢!美国比中国受的损失大。结果,不仅涨价行不通,有的还要降价。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