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出口企业:订单复苏 招工还需“给力” 2010年,国内制造业整体复苏,订单情况普遍有了大幅度回升。年内本刊记者所走访的国内数十家大中型以外销为主的眼镜工厂中,几乎没有为订单而发愁的,特别是几个眼镜生产集中地的大厂相比去年,订单情况都至少取得了15%~20%左右的增长,一单接一单,做都做不完。不过谈到这一轮金融危机前后眼镜制造业的订单结构变化,更多厂商还是认为,比起2009年单子虽然是增加了,但拿到的订单大部分是小而短的,长单和大单还没有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从订单地区分布来看,这一年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俄罗斯的新单都比较多,以长单为主的欧美地区部分采购商的信心仍然不是很足。大家普遍认为,2011年长单也不会太多、太大,所以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积极乐观地持续面对,持盈保泰。 虽然订单情况整体趋好,却并没能让企业老板高兴起来,因为招工难的问题仍在继续加剧。正是因为订单增加,各地区的眼镜工厂都在为补充新人手而头疼。众所周知,从2008年开始,很多大工厂的业务量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急剧下降,生产线缩减,像深圳地区的雅视、高雅等工厂更是几千人一下子没活干了。到了2009年2季度之后,这些工厂的订单开始不同程度地陆续回升,对普工的需求迅速上升,有的工厂委托职业介绍所组织招工,有的在厂门口设立招工点,有的跑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逮着人就问,有的甚至还赶至所在地对口援建的偏远地区组织招工,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普工招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让人头疼的问题在于:目前眼镜工厂新员工的流动性太大,很多工厂差不多每周都会有人离开,所以每周招聘相应数量的“离职补员”就成了眼镜工厂这一年的必修课程。 在丹阳,用工形势也非常严峻,眼镜工厂尤其是镜架工厂几乎都招不齐工人,大公司更是如此,2010年刚刚开年,东方公司用工缺口就达到500人之多。像舒朗公司这样往年招工情况还比较良好的企业,因为2009年末就攒下了大把订单,春节还没过完,生产厂长就跑到深圳物色重要岗位的技术工人,老总谢尚勇也亲自到长途火车站、汽车站到处巡游,这样整整忙了一个月,也只把工人招到了8成。类似的情况在丹阳比比皆是,用工荒给很多丹阳工厂老板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接单的时候已经要反复掂量自己的生产能力,除了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以外,2010年好多新客户订单都只好忍痛割爱了。 在厦门,大部分企业负责人被问及该企业的用工情况时,给出的答案也是工人海缺。由于工人不够,大大地影响了企业生产。为了赶进度,最严重的时候,有的企业连生产主管都亲自下到一线去当工人了。企业一线工人的缺乏,使企业的流水线生产受限,一些大批量的订单,有的企业根本就不敢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订单流失。而对于已接的订单,交货期也经常被延迟。有的订单由于无法保证交货期只得与客户协调后放弃了。面对这种状况,厦门眼镜企业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以提高工资为手段,吸引新工人,留住老员工。一些企业还对工人实行了特殊的奖励制度:谁可以介绍老乡到工厂上班就可以得到50~200元不等金额的奖励。可是这些做法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在杜桥,众多企业到处大量招工,到处张贴招工启事,可是人还是招不齐。像盈昌公司这样的当地龙头企业,能容纳5000人的大厂,正常情况下的工人数量也只能保持在2500人左右,在金融危机达到高峰的时期甚至曾一度锐减到只有不到1000人。当订单纷至沓来时,一时间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招那么多工人。 另外一个变化,是如今眼镜工厂的招工条件正在渐渐放宽。在温州、厦门等地,很多工厂三分之二的工人都是男工,这和这些地区工厂过去以女工为主的情况显然有所不同,这种比例上的变化,可以从侧面说明企业招人难,所以要求已经放宽了。而工资环节仍然是困绕企业招工的重要因素。广州、深圳、温州等地区关于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政策的出台,使得这些地区的工厂每个工人用工成本平均约增加了200元/月左右,粤恒光学总经理张华庆就给记者算过一笔账: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东莞地区为例,眼镜工厂的普遍底薪要求是770元,底薪每个工厂都差不多,当时各家工厂的订单都很少,基本不用加班,如果不加班,月薪就800元,如今的订单情况好转,各家工厂还是会严格控制加班时间,以减少加班补贴,但即便如此,现在一个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也必须支付1200至1800元左右。所以这让很多东莞眼镜工厂也开始进行调整,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出台使大家对人力成本的控制更加谨慎,不少工厂对普工的薪酬计算标准已由“计时”改为“计件”,同时对加班费也都有了一定的限制。 事实上,招工难不是2010年国内眼镜制造业所面临的唯一头疼的问题:其他主要问题还包括土地资源匮乏,企业发展受限。一些地区以往依靠租用工业厂房为主的发展模式,因为土地资源紧缺难以为继;另外,一些地区的制造企业过度分散,规模效应较差,厂家无法形成集团力量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研发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资金普遍短缺,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生产方式和研发设计创新的困扰。2010年,很多眼镜制造工厂也都纷纷表示,走过了这么多年的沉淀期,现在已经到了大家该出新求变的时候,目前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内眼镜制造业的发展。有的还表示,人手做,始终是要讲求手感,而且要当师傅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相对来看,现在的设计科技已经非常先进,立体程度也很高,只要输入设计程式,便可以制作出工艺精美的眼镜,因此,为了提升研发和生产的效率,国内眼镜研发设计实现整体自动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业务模式升级的探索,希望让客户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定制。包揽市场研究、设计、模具环节,最终交付产品,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服务型制造业”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真正的增值点就可以转移到技术环节上,而制造贡献的增值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盈利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扩大“服务型制造业”的业务比重。这些发展趋势,在接下来的一年对广大企业是否“给力”,我们也将继续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眼镜在线 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