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已经触底反弹? 党报:判断拐点为时过早 一年多的低迷后,今年3月我国出口实现同比增长18.7%的“逆转”,4月继续保持了4.1%的正增长,而这两月的进口降幅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有人认为外贸“寒冬”已过,触底反弹。是这样吗? 近期,记者探访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河北、山东、重庆等地,近距离了解我国外贸企业的最新变化。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不能简单用“触底反弹”来形容外贸。但是,对于外贸增速的下降,也没有必要过于焦虑。我们不妨把关注点由“量”转向“质”,只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推动企业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才有望迎来外贸再次强势回升。 ——编 者 怎么看待外贸走势? “订单少,困难多,日子不好过。”北京一家数控机床生产企业负责人张泉告诉记者,前几年,做数控机床出口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错,到2014年基本上1/3亏损、1/3持平、1/3盈利。而去年有1/3的企业停工,盈利的企业越来越少。 连续多年两位数的高增长后,我国外贸这两年寒气逼人。去年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超一成后,外贸走势持续低迷,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今年前2个月,外贸再次出现6.6%、20.6%的下滑。 3月,转机似乎出现,当月出口一举增长18.7%,是去年2月份以来首次两位数增长;4月出口再次实现4.1%的正增长。与此同时,这两个月的进口降幅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有观点认为,中国外贸完成触底,有望强势反弹。 “虽然外贸亟须早日结束漫长的冬天,但仅凭两个月的数据判断拐点到来,还为时过早,对此要有一个更合理的预期。”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3月份出口大幅度回升,一方面是季节性因素,由于2月份春节,出口要么往前赶,要么往后推,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基数因素,去年3月份出口额是全年所有月份中最低的,今年3月出口虽然同比增长18.7%,但只有1万亿元出头,并不理想。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管从国际需求角度,还是从国内企业的角度,都没有足够理由支撑“外贸强势反弹”的判断。 “一季度订单没有明显增加。”重庆一家玩具生产企业老板李梅说,去年以来,她的企业订单波动较大,总体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今年首季,订单额出现10%左右的降幅。 外需低迷并没有根本改善。近期商务部对全国3000家外贸企业开展问卷调查,57.7%的企业认为今年出口形势更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再次下调全球经济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据世贸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进口额下降12.2%。今年前两个月,占全球贸易额90%左右的世界71个主要经济体进口额同比下降8%。 国际贸易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55.6%。 “欧盟反倾销政策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天津富士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建生说,一些欧洲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甚至违背世贸组织的一些规定。企业很难解决类似问题,大多数时候只能无奈放弃相应市场。 从国内情况看,虽然外贸传统发展动能还有提升空间,新发展动能正在形成,但从传统竞争优势到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换挡期,增速下滑仍是不可避免的阵痛。 “成本低不过新兴国家,品牌比不过发达国家,‘三明治’的日子不好熬。”上海一家玩具贸易企业老板郭斌说,以前拿订单就是拼价格,别人十几元、二十几元才能做的玩具,我们几元钱就能做。现在我们十几元才能做的玩具,东南亚一些国家几元钱就搞定,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些订单“溜掉”。 近几年,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人的人工成本是周边国家的4—6倍。传统出口竞争优势不断弱化,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新兴经济体转移。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还有50.7%,到今年一季度已降至32.9%。2010年,中国在美、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50.6%和47.9%,2015年分别降至47.1%和43.6%,而中国周边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美欧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大型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好于总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低迷的影响。中国外贸在短期内实现“V”型或“U”型态势的可能性不太大。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