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新闻网4月23日南昌讯(宁可铮杨凯周立刘斌报道)4月22日清晨,83岁的吴树朴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但一份特殊的遗嘱却将大爱得以延续! 早在五年前,吴树朴就有个愿望,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吴树朴更是坚定了这种想法,并且立下遗嘱,用他的爱心义举,将光明馈赠于社会。 7个小时之后,吴树朴捐献出来的其中一个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两位患者眼中。吴树朴如愿地实现了自己一生最完美的“谢幕”。 一个生命虽然终止,但他却用捐献出来的眼角膜照亮了别人的人生之路,用一颗关爱的心点燃了别人的生命之光。 捐赠现场过程:争抢分秒传递爱心 5时15分,江西同仁眼科医院邱博士突然接到电话,吴先生家属带着哭腔通知他,吴先生生命垂危,根据吴老立下的遗嘱,请他前去省肿瘤医院取眼角膜。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感到一阵伤悲的同时,从值班座位上弹起,迅速通知了另外一位同事。邱博士之前就接到通知,有一吴姓市民将捐赠眼角膜给深圳一家医院,而那家医院则委托了他们帮忙接收。 5时40分,考虑到时间匆忙,中间怕出什么纰漏,他找到三件密封眼球装置一起带上。随后,他与同事立即坐车立即赶往省肿瘤医院。 两人赶到了省肿瘤医院后,发现吴先生已离开人世。在吴先生家人凄离的眼神注视下,邱博士摘取工作多少有些影响。考虑到时间不等人,眼角膜必须要尽早保存后,他还是飞快进行半个小时左右手术,将吴老先生的眼角膜顺利取下。随后,安全把眼角膜放进了密封眼球装置内。 一刻不容耽搁,丘博士二人马不停蹄赶回了江西同仁眼科医院,小心翼翼地将眼角膜放进了医用冰箱内。按照保存眼角膜的医学规定,将温度设置在4度。 不到一个半小时,保存眼角膜工作大功完成,丘博士两人终于松了口气。 移植专家赶飞来昌 7时32分,根据之前的约定,同仁眼科医院方面立即与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小明联系。对方不但要来帮两位患者即时进行角膜移植手术,还要将剩余的角膜带回。对方闻听吴老先生的消息后,立即坐车前往机场。而对于接下来同仁眼科医院,接下来的难题就是通知患者。由于患者名单在红十字会,他们找到名单一看才发现,不少人都是外地。一通电话打下来,不少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可能都无法及时来到。没有患者来,捐献的眼角膜将白白浪费。医院方立即召集了几个人,想办法一定要找来患者进行手术。 另外,让医院方也很焦急的是,手术前期工作马上就要准备,而医院人手方面却还没到齐。这时,医院方先马上通知所有医护人员全部提前上岗,对即将进行的手术着手准备。在经过半个多小时,平时8点才有人的医院,7点40分就人声鼎沸,所有工作人员都为此次手术开始上岗。 8时10分,第一位患者名单终于确定,是来自丰城的一位患者。完成这些后,不少医护人员已是汗流浃背,用袖子擦拭汗水。而20分钟过后,手术室传来消息,手术前期准备情况已基本完成。 记者进入手术室目击移植全过程 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姚小明医生就来到南昌,行动之快让医护人员都很诧异。后据姚小明医生告诉记者,之前就一直在关注事态的发展,获知吴老不幸离世,凑巧就有一班来南昌的飞机。姚小明医生一到医院,立即飞快来到了四楼手术室。在去手术室的路上,他就开始将外衣脱下,同时把手术服穿在身上。事后他告诉记者,眼角膜存放越久,移植效果就要差一些。这时,从该医院行政部传来消息,已经通知到了患者,手术前期准备情况已全部完成。姚小明医生查看了眼角膜保存情况后,表示可以开始进行手术了。 10时10分左右,第一名患者推进了手术室后。随后,记者也进入了手术室。在现场看到,由医生姚小明主刀,还有三个助手及多名护士在旁协助。尽管手术室里面开着空调,可是大家都在紧张忙着各自的工作,护士递上了手术工具,而助手们则在调试着手术仪器,整个氛围让记者也感觉到了紧张。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医生姚小明显得很轻松。他先将显微镜进行调试查看,然后对准了患者的眼睛观察片刻。随后,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姚小明医生熟悉的技术就开始了。他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飞快动着手术刀。在他的带动下,助手和护士才开始显得有些轻松。而到了手术末段,姚小明医生甚至和患者进行了简单聊天。在姚小明医生带动下,患者手术中看来都显得非常轻松。最后,经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第一起手术顺利成功完成。还没歇口气,姚小明医生又开始了第二起手术。同样在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第二起手术也顺利完成了。12时半,看到手术终于完成了,在场的人情不自禁欢呼起来。 捐赠人背后的故事 当得知吴老上午的眼角膜手术成功使两名患者恢复“光明”后,许多媒体欲通过老人亲属了解手术背后的故事。“吴老生前从事何等工作?患病期间又是如何渡过这漫长的15年?生前立下捐献手术时,家人的意见如何?……”一连串的疑问,使得这起轰动英雄城的移植手术一时间万众瞩目。做为独家受邀媒体,本报(南昌晚报)记者于22日下午来到吴老家中进行了专访。 爱的奉献完满句号 22日下午,在吴老家中,起初以为进门会看见的抽泣场面转而变成了一幕安静的情景。家属们坐在沙发上平静地谈论着上午的手术。当女儿端起父亲生前的一张照相后,再也按奈不住伤心的老伴终于大哭起来,随后她向记者谈起了吴老生前一次次“爱的奉献”。 据丁奶奶介绍,吴老今年83岁。自50年代初调至南昌工作后,他在省医学院担任教师便近半个世纪。期间,吴老任院公卫系营养专业教授时,为了让已毕业成为大夫的学生们为就诊患者提供一套科学的营养食谱,他总是废寝忘食地钻研大量医学书籍,并将做下的笔记完整保存好,日后逐一转交给学生们。 同时,吴老自93年被检查出患有前列腺方面的重病后,他总是持乐观态度面对。为避免家人担心,他曾暗自悄悄向接诊大夫询问,并故意隐瞒病情不告诉老伴。“东窗事发”后,面对子女的轮番询问,吴老笑咪咪地表示,一场疾病又何能吓倒自己。在一次次检查得知的残酷事实前,他仍不断安慰家人别担心,自己一定能坚强地熬过难关!据子女回忆说,最后一次父亲安慰他们正值他的病情进入晚期,那时吴老就连语言表达都有阻碍。 生前催促办理捐赠手续 谈及父亲缘何想到将眼角膜进行捐献,大女儿感慨地说,父亲生前就对他人很无私,自病情进入危险期后,他于03年曾立过一封遗嘱,当时简单地注明了该如何处理身后事,捐献角膜一事仅是一笔带过。可在日后治病期间,父亲却逐渐关注起一些报刊杂志来,闻悉南昌市有的人欲捐献眼角膜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后,他曾专门找到子女谈及捐献一事。 “当时,看着父亲如此坚持,家人都没有反对。当身体逐渐进入衰退期后,父亲开始强烈要求家人能尽快落实捐献一事。”大女儿表示,闻悉市内部分欲捐献眼角膜的热心市民因捐献程序繁琐而捐献未果后,父亲将两个女儿一并叫到病床旁,告知如联系遇阻,可联系深圳红十字会,自己早先工作时曾从他处听说,那里会派出专业的医生前往欲捐献的市民处进行摘取,所得角膜也将无偿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日后,为能满足父亲的心愿,两个女儿不断与深圳红十字会方面联系,得知捐献一事需要四项身体检查的消息,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家人曾对此表示犹豫。可父亲似乎看出了什么,一直催促捐献事宜的联系工作,随后又强忍病痛接受了捐献需要的几项检查。 遗言彰显大爱延续 “让患者重获新生、重复光明”,这些相信是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履行的职责,社会提供了这个捐献平台,我相信许多热心市民都会积极响应。做了几十年的医生,我深知患者的痛苦,如果能用自己的一丝努力去挽救另一个生命,我愿意,我愿意无私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所能达到的任何要求。”采访中,小女儿反复说起父亲临终前向自己说的一番话。 据了解,吴老的遗体将于本月23日火化后由家人抛撒入江。在一份最新立下的遗嘱中,上面详细注明了身后事的处理要求。从其中简单的几行文字看来,吴老希望一切从简。避免一切铺张浪费。 小女儿见状说,全家人如此支持父亲,是希望通过父亲捐献的眼角膜能让更多的失明患者恢复光明,也希望省、市相关单位能对欲捐献的热心市民进行妥善安排,将繁琐的操作程序变的简一。“希望有更多的热心市民能参与到此项行动中,用大家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最后,丁奶奶拉住记者激动地说。 受助人物故事 受助患者之一王建平:我与妻子要延续生命之光 王建平,丰城人,在14岁那年,还在读初中的他,突然有一天左眼出现间断性模糊。前往医院检查了后,被确诊是眼角膜溃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遭遇,王建平一时不知所措。之后,他前往了多家医院进行治疗,可是似乎上天偏偏作弄于他,眼疾一直都没能痊愈。经过近10年的痛苦挣扎,左眼出现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相反越来越模糊,到最后就如同失明般。之后,医生告诉他,眼睛如果不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这辈子左眼就基本看不见到东西,而右眼受到影响也可能渐渐看不清楚。听到这句话,王建平当时头脑一片空白。这对于一个原本期待奇迹出现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在一次,与医生朋友聊天过程中,王建平得知有一种叫作眼角膜移植的手术可以让他重见光明。这一消息让他似乎再次感受到了生命之光,他抱着希望向红十字会申请接受角膜捐助,可是,受到眼角膜捐赠数量的限制,这一等,就足足等待了10多年。 同时,和王建平一起等待的,还有他的爱人苏女士,她看起来似乎比王建平还紧张,手一直都握得紧紧的。而对于妻子所表现的样子,王建平心里非常理解。他告诉记者,今年已经31岁的他,因为眼睛的缘故,十五年来一直都没有工作过。这些年来,都是妻子一个人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