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博士伦“润明”风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如果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而放松最基本的产品质量要求的话,无异于自掘坟墓。
“润明”事件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公司股票的市值。就在博士伦宣布美国市场润明护理液停货后的当天,博士伦股价暴跌,跌幅高达21%,创下了近6年来单日跌幅之最。其股票评级从“超越”下调为“中性”。
“ 润明风波” 殃及“池鱼”
“你用的是润明药水吗?”近来习惯于带隐形眼镜的人,见面的第一句都改成了这句话,佩带隐形眼镜者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从去年至今,新加坡、中国等亚洲地区出现了很多隐形眼镜佩戴者眼角膜受到真菌感染的病例,其中多数确定是博士伦润明隐形眼镜护理液的用户。
而大多数美国消费者对于此事却是全然不知。3月份,在美国著名的连锁药店CVS、大型超市Target或是沃尔玛,博士伦润明护理液依然整齐的摆在货架上,从小瓶装到超值装,丝毫没有要停止销售的迹象。4月2日下午当记者在田纳西州一家博士伦专卖店询问一位叫Owen的店员是否知道博士伦护理液导致眼角膜炎的问题时,他说从未听说此事,并说在这里博士伦润明护理液的销售状况仍然可观。
大部分美国消费者会有医生建议可以使用的隐形眼镜品牌,但并不会推荐护理液,因此大部分消费者都是随便选择的。部分美国人认为这只是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并不是太在意。
因为在美国购买隐形眼镜及其护理药水需要出示专业眼科医生的处方。美国人购买隐形眼镜和护理液更加简易,在各个连锁药店、普通超市或是网上都能买到。
直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美国时间4月10日发出公告称博士伦出品的“润明” 护理液可能和一种罕见的真菌性角膜炎有关,向隐形眼镜的使用者发出紧急警示。美国一些消费者才集体状告隐形眼镜厂商博士伦公司因使用他们生产的“润明” 护理液患上角膜炎,其中一些人甚至出现永久性视力损伤。
年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的博士伦公司,其中53%来自隐形眼镜和隐形眼镜护理品。而亚洲是博士伦的重要市场,销售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1/5。博士伦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但去年博士伦在中国的增长已经趋向饱和,这次角膜感染事件波及到中国市场,无疑将严重影响博士伦的销售计划。而这场护理液风波导致博士伦公司在亚洲地区的第一季度收入减少1000万美元。同时也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因为尽管博士伦润明护理液只占总体销售额的很小一部分,但还是会影响到整个博士伦系列产品的销售,在消费者并不完全了解整个事件前,为保险起见必然会选择其他品牌公司的产品。这让博士伦的竞争对手们则从中获益,爱尔康和眼力健的股票涨幅均超过3%,在美国爱尔康的Opti-Free护理液替代了润明在市场上一时热卖。
“润明”影响博士伦股价走向
博士伦正经历着1982年有毒泰诺(Tylenol)胶囊事件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产品危机。这个问题是:亚洲和美国部分使用该公司生产的隐形眼镜护理液的消费者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眼部感染。这种真菌能够导致视力模糊,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可导致失明。尽管医疗眼镜护理液,并要求零售商将这种产品撤下货架。目前大多数零售商都已不再销售这种护理液。
除了有关导致感染事件外,博士伦CEO罗纳德?扎雷拉向投资者表示,公司不会在自定的最后期限4月30日前提交已经推迟的2005年年报。该公司正在调查部分海外子公司的会计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该公司的最新预计结果是,韩国子公司存在的会计问题将使得过去三年半期间的销售额下降900万美元左右。公司还审查了其他海外子公司的会计方法。根据能得到的最新年度数据,博士伦2004年的净利润为1.596亿美元,销售额为22亿美元。
因此,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成本削减和投资于高成长领域带来的欣喜之后,投资者已开始远离博士伦股票。今年以来,该股已经下跌了30%多,比五年高点低出46%。
为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跟踪该公司的信贷分析师谢丽尔?里歇尔(Cheryl Richer)认为:隐形眼镜、药物和白内障及激光手术业务不见得会受到很大影响。她对博士伦的评级为BBB,并在4月初将该公司的前景列为负面。美国Thomson Financial的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博士伦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约为20倍。但如今,在分析师下调了该公司今年的每股收益后,市盈率仍只有13倍左右。有鉴于此,该股股价大大高于如今的水平并不是什么难事。
厚此薄彼的危机公关
在隐形眼镜领域,中国并不是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至少目前全世界隐形眼镜的检测设备,大多都使用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制定的标准。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的一些著名的眼科仪器、眼镜镜片和接触镜制造商的生产线、质量检测或销售维修部门,中国的检测、计量器具正被广泛使用着。而中国内地是博士伦在亚洲的最大销售地,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群,面对新加坡接到可疑病例和香港卫生署的公开呼吁,广大内地用户自然是忧心忡忡,他们非常希望博士伦能尽快着手调查,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博士伦有关负责人的表态,不仅没有正面回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很像是一番“外交辞令”,容易让人产生新的疑惑。
<p ><font size=3>博士伦“润明”风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企业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如果放松了最基本的产品本身的要求,无异于自掘坟墓。而博士伦公司在处理这场风波厚此薄彼的方法和态度上或大或小都将是一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