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04年开始,彩片潮逐渐风靡国内,许多经销商也闻风而动,一时间,大街小巷,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式店里都有了彩片的踪影。狂热地追求美丽的人们,并不曾想到这幻彩魅惑般的小小镜片里,会隐藏着什么样的“杀伤力”。多年间,全国各地因彩片“美瞳”产品引发的眼睛伤害纠纷高达上百起,各大城市的社会媒体对此均有报道:
“北京某高校大四女生小刘,由于戴不合格的彩片,眼睛周围出现大面积溃烂,导致重度角膜炎而不得不住院进行手术。”
“河南某大学一名女学生网购了一副半年抛型的彩色镜片,右眼红肿,几天后突然急性失明,被医院确诊为匐行性角膜溃疡。”
“北京市西城区的崔女士,因婚期将至,为让自己在婚礼当天拥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花了近百元从一家精品店买了一副黑色的彩片。仅戴了3天,就觉得眼睛疼痛,不停流泪,后经检查患上了角膜炎。”
“四川凉山州一个20岁的姑娘,因为佩戴彩片,导致感染引起眼角膜溃疡穿孔而造成永久性的失明。”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另外,因佩戴彩片而引发的角膜炎、结膜炎症患者更是数不胜数,彩片市场销售渠道的混乱不堪,三无产品的畅行无阻,都是酿成这些事故的源头所在。
2012年1月,在大量的“伤瞳”事实面前,国家药监局终于决定必须出台一系列关于彩片的监管政策。4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零售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必须凭《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经营。7月1日后,仍未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开展经营活动的,一律依法查处。依照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隐形眼镜属于“植入体内或长期接触体内的眼科光学器具”,被列为三类医疗器械,与输血、输液设备属于同一严管级别,需接受严格管控。而彩色隐形眼镜属于隐形眼镜,须严格执行所有隐形眼镜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软性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市场秩序,7~8月间,全国各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纷纷开始严厉打击无证经营和经营无产品注册证软性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的违法行为,开展对软性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市场的专项检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从事隐形眼镜经营的企业是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二.检查企业经营的产品是否具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产品检验报告书等相关资质、合格证明文件;三.产品进货渠道是否合法、购销记录是否完整;四.验配人员资质及验配设备运转情况;五.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11月中旬,在检查治理工作实施3个多月后,本刊记者今年第二次对相关售卖点进行了走访,发现的情况大致是:经过这一轮的监管治理工作,大大小小的眼镜店基本都已做到持证经营,但女人街、地下商场、街边时尚小店等地的无证售卖者仍随处可见。
以南京市为例,中山东路上的亮丽眼镜店,美瞳柜台上醒目地放着一张许可证。这里的美瞳价格从100到500多元不等。“没有许可证是不能卖美瞳的,”店员介绍每瓶美瞳都有明文标示,“上面都有进字标识和注册号,说明我们的产品是从正规渠道进的,受过国家质量检测的”。记者随后又去了洪武路南京吴良材眼镜店和万达广场明亮眼镜店,情况类似,都是持证销售。
在淘淘巷,这里四楼和五楼有多家眼镜专卖店。在四楼一家眼镜店,店内顾客以20岁左右年轻女孩为主,很多人一进门就问“美瞳”有没有。店内出售的也是清一色韩国品牌,并有中文标识,价格在100元左右。记者问是否有第三类医疗器械销售资质,店员指了指摆放在门口的许可证说:“没有的话,被查到要罚两万块。”
但在莱迪时尚广场,记者也看到卖化妆品的格子铺竟有“美瞳”销售。在一家化妆品铺,记者看到柜台内摆放的全是化妆品,完全没有“美瞳”的位置,更谈不上医疗器械销售许可证了。化妆品铺的老板见来了生意,便打开了柜台下不透明的柜子,里面竟堆着满满三四盒“美瞳”,每盒里面大约15到20副。当记者询问店里是否因没有“美瞳”销售许可证才不摆上柜台卖时,店主坦言道:“是啊,最近查得紧,搞得我们都要摆到底下来卖。”不过她向记者保证,美瞳都是韩国进口,价格只要75元。
随后,记者在负二层又发现一家卖美瞳的,价格100元左右。两个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在试戴,店内没发现销售许可证,而当一位顾客打碎了装有“美瞳”的瓶子时,店主不慌不忙地将“美瞳”从地上捡起,换了个瓶子继续放回柜台。
而在夫子庙伊迪时尚广场,门口一家美容美甲店挂着售卖“美瞳”的招牌,柜台内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美瞳”。店主自称全是韩国进口。当记者询问此“美瞳”的使用期限时,店主竟回答:“只要没破就都可以一直用的”。而面对记者对于他们销售资质的提问,店主也含糊带过。在夫子庙伊迪地下商场,几乎每家美甲店都有美瞳卖,价格在30~70元之间,一名店主在被询问有没有销售许可证时,竟反问:“卖美瞳还要啥许可证?”
质量良莠不齐、进货渠道不明,甚至还有二手美瞳混杂其中。与之对应的,却是消费者无所畏惧的对非正规渠道彩片市场的趋之若骛——以上就是记者了解到的关于集中整治后的彩片市场现状的一部分。当然,在我们未能见到的角落,也可能还有更触目惊心的状况,因此国家药监局出台对彩片相关监管政策和专项检查的开展都只是一个开始。要彻底规范彩片行业,要改变市场的混乱状况,势必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只有政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在生产和销售环节更严格地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并把治理的触须深入到市场更深更暗的角落,才能有效地降低普通消费者的健康风险。否则,彩片“出事”,公众不仅会指责无良卖家或者非法商户,而是必然会将矛头直接指向隐形眼镜行业。也许到时从普通消费者到大众媒体,有关隐形眼镜的负面报道甚至恶意攻击都会纷至沓来,令整个眼镜行业蒙羞,而那是我们每个从业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虽然政策的最终落实、行业制度的制定以及对市场的清理和规范工作都还有相当漫长和艰难的路要走,但也只有迎风向前才是唯一的办法。
来源:中国眼镜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