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丹阳眼镜网 门户 行业动态 镜彩视界 查看内容

扬帆四海 砥柱中流——回眸温州眼镜三十年

2009-2-11 00:00| 发布者: 眼镜品牌| 查看: 212| 评论: 0

摘要: 2008,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三十年人世有代谢,三十年秋收又冬藏,温州眼镜也呼吸着时代的风雨,书写出自身的风流。 温州眼镜制造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集眼镜加工、眼 ...

    2008,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三十年人世有代谢,三十年秋收又冬藏,温州眼镜也呼吸着时代的风雨,书写出自身的风流。

    温州眼镜制造业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已成为集眼镜加工、眼镜配件、眼镜电镀到眼镜成镜的生产以及眼镜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上规模的眼镜生产集中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成为温州市传统产业之一的同时,也承担起中国眼镜制造业半壁江山的使命,2003年,首个获得“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的桂冠,至今享有“世界四大眼镜生产城市之一”的美誉。

行业初具规模  集群效应凸显

    万事开头难。上世纪70年代末,温州眼镜制造业尚基本处于空白,聪明的温州人硬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关于温州眼镜制造业的起步,坊间存在几个版本,有人说,是走遍千山万水的温州商人到中国东南沿海的眼镜批发市场进货,然后,挑起一副货郎担走街穿巷或者摆地摊卖起了眼镜,而在贩销的过程中,触动了眼镜制造的灵感与欲望,家庭手工作坊随之崛起;也有人说,是极少数敢想敢干的温州人捕捉了来自香港、广东、福建等地的眼镜制造信息,承接了订单,从此开创了温州眼镜制造的先河并渐成气候。总之,不论是何种成因,昔日星星之火,终成辽原之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90年中后期,温州眼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专业生产眼镜的企业已超过500家,从业人员在4万人左右,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接近30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到20余家,眼镜产品95%出口至世界各地,可谓初战告捷。2006年左右,温州眼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企业数量翻两番,接近2000家,眼镜配件、设备、模具、电镀等都形成了规模化产业链,而且企业质量也有很大提升,许多企业已基本脱离了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模式,逐步完成资本累积过程,一批已完成原始资本累积的企业则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企业方向发展。其中,泰恒、顺威、信泰、蓝道、亨得利、康呈、新兴、远洋、凯达等龙头企业年产值超亿元,2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40多家企业年产值超3000万元,50多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温州市轻工百强企业中眼镜行业占12家,行业影响力与刚起步时已不可同日而语。自进入新千年以来,温州眼镜行业长势喜人,三杉、瓯海、展泰、爱氏、亨达、中民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而行业生产总值持续以11.45%的速度递增,2005年温州眼镜全行业年产值达64.15亿元,占全国眼镜总产值的34%,当年的出口总额达54.7亿元,其中太阳镜出口量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而2006、2007年生产总值均保持在70亿元以上,已成为世界四大眼镜生产城市之一。

    在温州眼镜蝶变的过程中,温州镜片行业格外引人注目。这一独特的群体在经历了从价格到新材料引进再到品质优势的三个阶段后,行业涌现出东方、凯达、锦泰、欧迪克、绿宝等镜片龙头企业。这种变化的背后,自然隐藏着旺盛的市场需要与社会根源,一是工艺和技术日益走向成熟,不少工艺和技术难度较高的产品在温州均能生产;二是镜片产品品种愈来愈丰富,无论是光学眼镜片、普通眼镜片、太阳眼镜片,还是变色、双光、树脂、渐变光等镜片在温州均能找到生产厂家;三是国内外最新的镜片原材料在温州得以广泛运用;四是温州镜片生产企业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原材料,而且软硬环境大为改观;四是专业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市场,高、中、低档俱全,品质档次分布比较合理。

    纵观当今的温州眼镜制造业,全市已形成了以瓯海经济开发区、鹿城工业区、娄桥眼镜工业园区、马屿眼镜工业园区为中心的“中心集聚、二冀并进、周边辐射”的眼镜专业化生产大协作的产业体系,区域经济规模和产业特色优势明显,为温州全市眼镜行业整体规模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2] [3]  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