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总把孩子近视归结为学校功课太多,学生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归结为父母亲有近视,把近视遗传给了子女。事实上,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眼科主任李耀宇认为近视跟遗传几乎没有关系。据最新研究显示,儿童近视的祸根是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的,只是那时候并没有显现,家长不知道而已。 婴儿天生是远视 “都说婴儿有一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可是你们知道婴儿天生是远视眼吗?”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李耀宇医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道。 李耀宇医生说,人之所以一生下来就是远视,是因为眼球小和短的缘故。人的正常眼轴,前后径是24毫米,刚生下来的婴儿眼轴前后径达不到这个毫米数,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睛时,就会把物体的影像落在视网膜之后,所以婴儿天生是远视。 人眼发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0-3岁,眼睛发育最快,但并没有长到正视眼;3-7岁,眼睛还在发育,但是比以前要慢点;7岁到青春期又接着发育,这时候的发育更慢了。所以小孩的眼轴长度是随着年龄先快后慢地生长变化的。大部分人到七八岁时,眼睛才由刚出生时的远视眼变成了正视眼。 三岁做好眼睛保健是关键 由于小孩天生远视,从眼睛的发育过程来看,孩子要多看远景才会有利于眼睛的健康发育。但是,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上幼儿园了,平时除了家里就是幼儿园,而且现代人住的又多是楼房,许多房子的采光不好。再加上家长对子女有着太多的期望,大部分家长会让孩子开始读书认字、学习各种东西,这些情况都给孩子的眼睛发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李耀宇医生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如果一个自动照相机常规设定的是看5米的物体时的成像最清楚,让它看距离3米的物体时,相机就自动调焦,以便看清这个近距离的物体,之后,它又回到常规的焦距。如果我们总让它看近处的物体,这个相机索性就不再调整焦距,只是固定在看3米时最清楚。眼睛也是一样。 虽然人在生下来时,眼睛处于一个远视的状况,但如果多数时候看的都是近距离的东西,包括识字卡片、图书、玩具、电视等,它必然会自动把焦距调整到近处。怎样才能调到近处呢?只有眼轴增长,晶状体变凸。所以如果老是把孩子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视力范围局限在5米以内,甚至是两三米以内,让他过早学习,那么孩子眼睛的晶状体就必须长时间进行调焦距工作,时间一久,晶状体会自动变凸,这样会把正常的眼轴距离提前变长了。这样一来就会让原本三四岁的正常的眼轴长度变成了五六岁孩子的眼轴长度,可惜的是这期间眼睛一直在生长变化当中,仍然属于远视状态,还没有达到正视眼,所以家长不会发现。等到孩子长到八九岁,上学读书了,近视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了。 眼睛近视了不全是坏事 “我们一般把300度以下的称为轻度近视。一旦发生近视,我们要引起重视,但没有必要过度紧张。如果只是轻度近视,反而是件好事。”李耀宇医生告诉记者。 人是在不断地进化,近视也属于人眼睛进化的一种状态。过去人是靠游牧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的人,远视力特别好。现在我们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是近距离的,所以有点轻度近视反而会是一件好事。 李耀宇医生给记者又打了个比方,一个有100度近视的人和一个正常视力的人,同时看书,书与人眼的距离是标准的一尺。结果肯定是有轻微近视的人要比正常人感觉轻松,因为有轻度近视的人,看书写字的距离对他来说正好。 如果孩子在整个学习阶段只保持在200度左右的近视眼,成年以后是好事。因为如果没有近视的话,人到40多岁就开始逐步形成远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所以有一定程度的近视,对人的眼睛未必是坏事,家长不要以为近视一点就不得了。当然,为了避免近视程度不断加深,日常的卫生保健是必要的。 “配了眼镜就要长期戴”是错误观点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近视了就要配一副眼镜,而且要长期戴着,不然眼睛的近视度数会越来越高。对于这种现象,李耀宇医生持不同意见。他说,人一旦得了近视,就说明看远的东西模糊了,配近视眼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如果你看近的东西也戴着这副眼镜,那么你的眼睛的晶状体又要进行调焦距工作,这样一来又加重了眼睛的负担,时间久了,只会让眼睛越来越近视。 李耀宇医生建议那些得了中度近视的人最好看远处时才戴眼镜。如果是重度近视的人,最好配两副度数不一样的眼镜,看远时用高度眼镜,看近则戴中度眼镜,这样会更有利于眼睛健康。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