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政策 有助于中国经济增速回升 “十三五”规划刚于本周落定,11月4日-5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2015凤凰财经峰会”在京举行。在5日上午主题为“‘十三五’与中国经济再平衡”的圆桌论坛上,业内知名专家为中国经济未来建言献策。 专家认为,中国当前面临着通货紧缩,要努力保增长,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辅之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来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不竭余力地进行改革,淘汰产能过剩行业,核销坏账,推进更快速、更深层的企业层面改革。 通缩笼罩 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圆桌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着通货收缩的局面,所以现在应竭尽全力稳定住经济增长,不要让债务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之下运行,甚至不断下跌。 余永定表示,根据90年代的经验,通货收缩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去库存,第二个阶段是去过剩产能,第三个阶段是要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第四个阶段是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次通货收缩可以从2012年算起,到现在依然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之间,去产能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则表示,通缩背后体现的相对价格的调整,实际代表了过去过度扩张,包括产能过剩的调整,通缩是一个周期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信贷刺激来解脱通缩。 因此,在余永定看来,预期中央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来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去过剩产能,同时,刺激有效需求,使中国实现稳定的回升,重新回到长期的增长趋势。 他进一步强调,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应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政策,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资源配置在实体经济,使中国经济能够恢复反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则表示,中国需要走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三五”期间有很多可以做的。第一,是如何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已有资源如何提高它的效率;第二,采取哪些政策更好地支持创新。 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案中已经作出概括: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由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配置方式。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强调,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是社会自然产生的,是发挥市场的力量使然。政府更多需要放松管制、放松准入、放松价格调控,利用市场自身去发现社会需求。 “服务业的发展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这不是政府计划的问题,而是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基本温饱实现之后,自然会想到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疗、保险,所以自然有再平衡的过程。”汪涛说。 改革当先 市场力量化解产能过剩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势,汪涛表示,短期内,货币政策应该保持扩张性,目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产业了,产业负债累累,这导致充裕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有限,不会高度增加负债,但是更宽松的货币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债务负担。 在货币政策工具上,卢锋认为,要重视最总量、最常规的工具,也要更多考虑常规工具和新型工具的平衡。比如,对于存款准备金这一常规工具,早先在应对货币过度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形成了非常高的存准率,目前在应对下行阶段的货币政策形势时,要优先考虑退出存准率工具。 事实上,执行货币政策也具有两面性。卢锋表示,从过去中国形势紧迫的这一轮扩张和这几年调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存在资产泡沫的因素。在资产泡沫通胀面临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防范货币扩张后带来新的泡沫。 卢锋进一步表示,货币扩张后,不同价格的上涨和供给弹性有反向的关系,很多供给弹性资产比较小的价格,包括房地产、艺术品、土地的价格涨得非常快,实际现在面临调整的过程。 “货币政策的宽松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痛苦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改革,产能过剩的要出局,坏账该核销的还要核销,既要有放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配置更快速、更深层的企业层面的改革,不仅仅是国企,很多民企其实也是被地方政府保护了。”汪涛直言,如果这个局面不改变,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困难。 参与圆桌讨论的多位专家表示,目前企业连现金流支付不起利息,需要借钱还利息,形成所谓的资金空转,这需要改革,有一些僵尸企业要淘汰出局,有些坏账要核销,才不会出现利滚利的局面。 “调整是僵尸企业要出局,这些行业不能再继续投资,而这些行业恰恰是过去十多年带动增长高速发展的行业。”汪涛表示,在调整的过程中,势必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调整本身对经济带来的是下行压力。改革会带来经济增长,但是改革的初期肯定是痛苦的。 卢锋表示,产能过剩产业某种意义上是市场机制调产能过剩,如果不是用行政手段调节,就是通过价格的下降引导投资减少,引导消化产能,即去库存、去产能、清资产,催生新的增长模式出来,所以物价的调节是必然的。 对于价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卢锋进一步表示,市场利率反映的是实际风险状况,利用市场化方法引导产能过剩的调整,引导过去过度扩张企业的有序退出。 来源:一财网(张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