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大卖场 能否带来“平价时代”? 岁末年初的购物热潮正在上演, “换一副新眼镜”成为不少年轻白领的新年打算。但走进眼镜店,他们却变得困惑起来:同样一副眼镜,在不同店里价格相差3倍之多;而且,各家都说自己质量过得硬,但消费者却难辨是非……眼镜行业 “水很深”,似乎成为一个难以改变的现实。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家电、药品等价格都在越来越实惠、越来越透明,为什么眼镜行业的价格还是遮遮掩掩,始终含有过多 “水分”?记者为此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表示,眼镜行业价格虚高有其特殊原因,但要想打造眼镜行业的 “平价时代”,并非没有可能。 价格虚高,到底高在了哪里? 熟悉眼镜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句顺口溜: “20元的镜架, 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 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 400元卖给你是行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助推了眼镜价格数以倍计的加码呢?难道仅仅是零售商一味追求高利润造成的? 对此,在眼镜行业已 “摸爬滚打” 20多年的林先生表示,眼镜价格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主要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和眼镜行业一些特性造成的。 为了减少风险,厂家一般不直接与零售商交易,而要经批发商转手后才到眼镜店。其中每经过一道关口,就会加上一定利润,层层加码后,批发商赚取的利润起码在20%左右。之后是零售商,他们要赚去大半利润。“如果一副眼镜有180元的利润,那么100多元归零售商。 同时,眼镜行业还有别于其他行业,那就是用在验光师的隐性成本也比较高。据透露,现在要开一家眼镜店,至少需要一名有专业资质的验光师。 “按照目前的行情,请一名验光师,每个月起码得支付5000元的工资。为了节省这一项支出,不少路边小店的验光师,通常由店员或老板兼职,而他们往往是没有从业资格证书的。” 眼镜迅速换款带来的存货压力和消耗,还会造成较高的积压成本,这也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拿单件利润空间相对较大的太阳镜来说,由于太阳眼镜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销量相对低,单产品损耗却相当惊人。“有些厂家生产10副眼镜平均只卖出两三副,很多都成了积压货。它的这种商品特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单件产品的高利润,一些批发商、零售商在定价时已经把积压风险造成的‘沉没成本’算了进去。” 业内人士坦言,由于目前整个眼镜行业的价格透明度不够,除了上述加价 “因子”,个别经营者也人为地为眼镜最终的 “柜台价”虚高推波助澜, “说白了,反正消费者没几个能弄明白眼镜的成本到底有多少”。 眼镜 “大卖场”,探索实施平价路线 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目前在上海可购买眼镜的地方主要有三类场所,一是一些知名品牌眼镜的连锁店;二是非品牌的路边单店;三是类似于三叶眼镜城等眼镜 “大卖场”。 连锁店里眼镜的价格相对较高,市民似乎能享受到较好的售后服务。路边单店因经营成本相对较小,其价格比品牌店要低不少,但品质难保证。相比之下,部分市民认可眼镜城 “大卖场”的模式,因为那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有着几十种品牌可供挑选,一旦出现假冒伪劣,大卖场还会先行赔付,并对某一品牌进行处罚等处理。据透露,一般眼镜店的一副眼镜利润最高可达成300%,但眼镜城一般控制在30%到50%,而追求以量取胜。但是,目前这种眼镜大卖场在上海还只有10家不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