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凸透镜有不可克服的光学缺陷,配戴不当,常可使人产生不可耐受的烦躁感,特别对于老年患者,常因不能适应配镜后所带来的环境的急剧变化而拒绝配戴。其主要缺点如下。 1.教人作用 无晶状体眼矫I卜镜片平均39+10.00D~+12.OOD。晶状体平面自生理位置每前移1mm,可使眼节点向前移动0.34mm,其物像放大2%。矫正镜片如位于原晶状体平面前15mm,则可产生25%~30%物像放大效果。大多数人将这种放大作用经验性理解为物体比实际位置更为靠近,从而产牛卒问判断错误。这种错误的空间定向力必然导致所谓眼一手协调障碍,其结果常常是欲行而止,欲作小能。 由于周边部折射力增大及顶点距离更长,故高度凸透镜周边部较之中心区有更强的放人作用。这种中心及周边部放大率不同的直接结果是,把直线形物体看成弧形或抛物线形。比如当固视门的中心时,其门框将呈放大拉长样变形。 而当注视远处时,自镜片周边所看到的物体因放大作用,而被错误的理解为更为靠近,从而产生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环境心态。 此外,双眼影像不等如超过25%,就不可能融合。因此,如对侧眼尚有较好视力,单眼配戴高度凸透镜将产生严重的视力干扰,使人不可耐受。 2.棱镜作用 十分令人讨厌的棱镜作用包括:环形暗点、旋转放大和辐辏不足。Prentice规则指出,每个镜片距光学中心每1cm可产生1D三棱镜效应,因此,通过高度凸透镜边缘注视,可产生人约15~20D 三棱镜影响因素。 环形暗点是指眼通过镜片注视正前方时,周边部50°~65°范围内的盲区。这就是说,当注视前方时,50°范围以内的物体可以看见;65°以外物体不能通过镜片折射,故看不见;而50°~65°范围内物体虽可经镜片周边部折射,却不能进入瞳孔区,亦不能成像,故称为盲区。 当眼球转动,注视盲区附近时,原来通过镜片周边看到的物体立刻消失在肓区内;而当眼球转回原来位置时,物体重又显现在原来位置上。这种随眼球转动物体忽隐忽现的现象称为游移性环形暗点(roving ring scotoma)或称为Jack—in~the—box(玩偶匣)现象。 旋转放大作用是指,当眼向右转动离开镜片光学中心时,观察物体是通过周边部增加r的、底边向左的三棱镜片进行的,产生物像向眼球转动方向移位。其结果影像始终在眼运动的前力出现,使得欲看距原位15°的物体,需转动眼球21°种旋转放大作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定向障碍和周围环境的持续运动,患者感到天旋地转,难以耐受。通过转动头位,尽量保持眼位于中心注视位置,可明显克服以上感觉。 同样道理,当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双眼辐辏,产生底边向外增加了的棱镜作用,故需动员较大的僻备辐辏能力,或产生所谓功能性辐辏不足。 3.视野限制 没有矫正的无晶状体眼,其视野与正常眼大致相同。但配戴高度凸透镜片矫正后,视野将明显受到限制。一方面,因镜片很厚,不可能做得很大,镜框限制了一部分视野;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存在50°~65°环形暗点。如双眼均为无晶状体眼矫正,双眼视野最宽可达100°。 4.像差和色差 高度凸透镜周边部有比中心更强的屈折能力,因此容易产生视野周边部过度矫正,结果是轮廓模糊。这是因为自视野周边倾斜入射镜片周边的光线不能形成清晰的点聚焦,这种散射将引起视野边缘的朦胧影像,而当试图通过镜片周边部注视时,这种情况将变得更为严重。 色差则是由高度凸透镜的棱镜作用直接产生。相当于棱镜面部的镜片周边部,折射短波谱线的蓝色光较长波谱线的红光为强,从而在轴与周边部产生光谱色散。轴位色差仅产生注视区中心轻度模糊,而周边部色差使物体边缘形成令人烦恼的色环,尤其是明暗反差较大的物体。 5.镶装误差 以上所述为高度凸透镜自身的问题,但装配镜片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镜片顶点距离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如前所述,镜片前移1mm,相应节点前移约0.34mm,其物像放大2%,或相当于产生0.75D的屈光误差。这一点应被强凋,在装配眼镜时应考虑镜片顶点距离,并作为配镜记录参数加以记录。 双焦点眼镜,因为近用片贴附在高度凸透镜轴心下方,可附加镜片本身周边部的放大作用,故贴附近用片度数不应与术前近用镜度数相同。一般以+1.75D~+2.25D较合适,过强,只是缩短其阅读或工作距离而已。同时,为了减少辐辏疲劳,附加镜片应向内偏移3.0~4.Omm。尽管无晶状体眼镜矫正有如下缺点,但作为传统方法,将其完全摒弃尚为时过早。特别是在我国,尚有一部分患者,不得不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接受单纯白内障摘除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