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椭圆瞳孔:除了4例最后人工晶状体取出眼出现周期性葡萄膜炎和明显的瞳孔变形外,有4只跟因.ACP—IOL,位置异常引起了椭圆形瞳孔,但程度较轻,无需做人工晶状体取出术。其中有3例房角镜下可见在人工晶状体襻末端与虹膜接触处少量虹膜的堆塞,但无明显症状。3年后,可见这些部位的虹膜组织发生萎缩,其中1例在襻的末断可见纤维组织的包裹;有一例术后数周人工晶状体发生轻度移位并倾斜,离开原来的光学中心,可能是人工晶状体大小不符,4年后人工晶状体并未使患者产生任何不适,8例(8/25,31%)后期发生瞳孔变形。通过房角镜的观察,我们发现椭圆形瞳孔的发生是由于人工晶状体的硬襻压迫房角虹膜并向后推向巩膜缘引起。 (2)青光眼:4例人工晶状体取出的患眼,眼压升高可能由眼内炎症弓I起,在以后的随访中前、后期均未再见高眼压的发生。可见该手术对生理状态下房水的引流并无太大影响。 (3)角膜内皮细胞(ECC)的丢失:术后1~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平均达6.75%。在一系列连续随访中(最长达8年),变化仅为0.8%,与同年正常非手术眼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一例病例特殊。详见如下: 病例报告:一个伴右眼高度近视的女性患者,(右BCVA:O.7,一14.50D镜片矫正;左BCVA:1.0,+o.5D镜片矫正)由于对接触镜不能耐受,决定接受Baikoff ACP—IOL植入术。眼的各项参数均符合以上标准,特别的是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6gt;2800个/mm2。术中在Healon的保护下,植入ZBSM式人工晶状体,手术顺利。患者术后一直坚持规律性随访达5年以上,在此期间视力、屈光、瞳孔外形、虹膜营养、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与质量分析均稳定于正常范围(UCVA:O.8,瞳孔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6gt;7.500个/mm2,无细胞脱落表现)。许多患者虽然在术前签手术同意书时,一再许诺一定会坚持术后随访,最后还是未能坚持连续性随访,用她自己的话说,“视力很好,我几乎忘记曾经是近视眼并做过手术”。 术后第八年,她开始出现瞬息的雾视,尤其是早晨醒后最明显。偶尔伴有刺痛。随病程进展,症状逐渐加重,裂隙灯下可见下方角膜出现水肿,后弹力层发生皱折,开始出现角膜大泡的体征。而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未与角膜内皮细胞层发生接触,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内皮细胞数锐减至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下无法清晰计数。眼压18mmHg,UCVA:O.4。我们最终在球周麻醉下,经角巩膜切口,在大量黏弹性物质Viscoat协助下,取出了ACP—IOL。术中我们采用Sinsky钩艰难地将切口近端襻的支撑部位松动后,发现即使用辅助钩将人工晶状体向切口处推压也无法靠连续的手法用镊子将人工晶状体取出。因为人工晶状体远端的襻已与虹膜广泛粘连。最后不得不剪断人工晶状体的两襻将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取出,当再次尝试取出远端被虹膜包裹的剩襻时,发现该处的虹膜根部已离断。 经20天的激素治疗,角膜水肿消失,仅存痛觉,瞳孔呈垂直椭圆形,虹膜根部离断几乎不可见,自身晶状体透明,眼压正常。内皮细胞已变得可见,约824个/mm2。这一失败病例证实Baikoff—IOL对角膜内皮细胞层和前葡萄膜可能有长期的潜在影响。 房角与襻之间牢固的粘连可防止人工晶状体的移动,但是由于人工晶状体襻对葡萄膜的压迫和摩擦,可引起周期性慢性炎症。 在这方面,Apple和Coll曾报道纤维膜的形成开始于睫状体,由于植入过大的人工晶状体或AC—IOL位置异常,均可引起慢性的刺激,与Lovisolo等的报道相符。 (4)白内障:随着时间的推移,Baikoff—IOL的植入不会引起机体自身晶状体透明度的改变。 (5)视觉质量:随访中大部分的不适表现为夜晚和黎明时的光晕现象。其中34%主诉是特发性的,且这种影响并未严重到要将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地步。大部分患者主诉远距离视物时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就可排除是由大脑皮层的适应机制引起。 应该指出的是病例中大部分都伴有弱视,而高度屈光参差的患者也常未用接触镜矫正或矫正度数不足,这很可能是患者对这种屈光手术高度满意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