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朋友的眼镜早就该“退休”了,但他觉得烟台的眼镜太贵,就暂时凑合着用,春节前,他出差到广州,结果看到当地平价眼镜如此便宜,花了500元,配了副名牌,售货小姐又慢慢“诱导”他:先生,现在人不能一副眼镜戴到老,眼镜应该和换衣服一样,见什么人戴什么镜,这样才能显出你的身份档次。结果,朋友“沦陷”,戴着一副,拿着一副胜利回家,并在烟台街头上“招摇过市”,到处显摆他的便宜名牌。 两副眼镜花钱也算不少,但朋友觉得单价便宜,还是名牌,沾光的是自己!
这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价格,二是品牌,在广州,平价眼镜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让两者都走向平民化。而在烟台,这种情况远远不能尽人意。
前几年,赵丽蓉、巩汉林演的一个小品《打工奇遇》中,里面的一句台词让很多人现在记忆犹新:宫廷御液酒,一百八一杯,其实就是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
据了解,此前眼镜行业中也有“宫廷御液酒”:进价155元的1.67折射率的某品牌镜片,换成某名牌,卖1610元;进价是600元的1.74折射率的某品牌镜片,换成某名牌卖到4200元……如果说换成是“日本制造”、“美国制造”,能卖到上万元。
诚然,以上是个别例子,但给消费者却是普遍“超贵”感觉。
到眼镜店配眼镜时,镜片度数越高价格越贵,而据了解,800度以下以及散光在0度-200度都是一个价格。只有度数超过800度,才对设备和技术有更高要求,因为成本相应提高,才按每200度一档加价供应。因此,眼镜商“度数越高成本越高”的说法纯是在“忽悠”消费者,是在为利润找卖点。以上所说可能是个别现象,却让整个行业背上了黑锅。
同样的东西,三站和大商场的价格是大大不同的,眼镜同样如此,在消费者眼中,有些眼镜市场价是超市价的2至3倍,个别甚至更多。这对于原本竞争就很激烈的烟台的眼镜同行来说,吃惊不浅。因为便宜,大受学生欢迎,学校周围的很多眼镜店已经感受到了平价的压力,为抢夺市场,有的推出了优惠套餐,变相地降了价。一位不便透露名号的同行感叹说,往年就是让利,价格也不会象现在这样砍得这么厉害。当然,也有同行表示,他们是老字号,做出了品牌,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不会受眼镜超市的低价的冲击,但言语中有着一股掩饰不住的无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