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怕在外面不安全,多是圈在家中或幼儿园,甚至一些孩子去幼儿园和学校,都用小汽车接送。过去那种学龄前的孩子在街上成群结伴玩耍的景象看不见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在孩子刚一懂事就开始了启蒙教育,于是,各种写作、绘画、钢琴、电脑、棋类等等的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到处可见。而城市生活,出门到处是高楼大厦,回家是封闭的单元楼房。孩子从学校到家庭主要接触的都是“近环境”:读书、写字、画图画、看电视、玩电脑、做手工,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接触广袤的大自然空间,视线全被墙壁、书本、电视、电脑所切断了,没有一个放远的机会。孩子的生活、娱乐、学习和休息完全处在一个人为的近环境包围圈里。
从眼球的光学组成上看,眼轴的长度是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容易变化的成分,尤其是在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内,眼球组织同神经组织一样,也有可塑性。我们前面提到过 :儿童期的眼球前后径相对较短,是生理性的远视眼,所以说这种生理结构本身是更适合看远的。可孩子每天都处在这种近环境的包围中,眼睛要想看清近处物体,就得调节,而儿童的眼球的调节能力又很强,可以离书本十几厘米甚至几个厘米就能看清。看清是能看清,但用的调节力特别大,虽本人没有费劲的感觉,但对激发将来近视眼的作用可是特别大。因为调节晶状体需要睫状肌收缩,肌肉收缩要消耗体内的能量。为了适应长期近距离工作的需要并节省调节,眼球就会慢慢向后长长。眼球比生活中的相机小的多,它的像距只有十几毫米。为了在十几毫米的距离成像,看近时眼球的折光力有7000多度,即:眼球的像距才十几个毫米,在此情况下延长1mm就节省300度左右的调节,读书不用调节就行了,自然也就不费劲了。学生总是要读写的,眼球后极向后延长点使读写时不用费劲调节不是好事么?但别忘了,这时的眼睛,再看远就不清楚了,要想看远就需要戴约300度的近视镜了。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致病的实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