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路边摊”到专业市场
浙江眼镜城经历“三部曲”
业界曾有这样一句话:瑞安马屿山人的店,临海杜桥人的肩,共同撑起了国内眼镜销售市场。现在,只要谈论起眼镜,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杜桥,这也难怪——位于杜桥的浙江眼镜城是台州第一个专业眼镜批发市场,也是当时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并一度成为全国眼镜批发市场之冠。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条50多米长的庙前街,成了浙江眼镜城的前身、第一代市场“马路市场”的代名词。“山项眼镜店”是当时这条仅4米宽的街道的第一块招牌。随后,眼镜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仅五六年时间,庙前街的眼镜店就发展到了40多家。来自椒江章安的张长春、余琳飞夫妇从那时起,就和杜桥眼镜市场结缘,30年间经历三次变革。
时间很快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的“路边摊”搬进了当地的小商品市场。“在庙前街时,我们还只是单纯地供货,到了小商品市场,我们就自己开店了。”余琳飞的店一开就是好几年。此时的眼镜市场还没有名字,直到1990年才开始单独建立眼镜批发市场,1992年更名杜桥综合眼镜市场。
1993年12月,由当地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集批发、零售、托运为一体的杜桥眼镜城建成,两年后,正式更名浙江眼镜城。余琳飞的店也搬了新家。“这里环境好,全国各地的客商都过来拿货。”余琳飞的生意伴随着眼镜城的兴旺而红火。目前,浙江眼镜城共有店面220个、摊位300个,去年销售额达到了5.6个亿。
从全国走向全世界
浙江眼镜城学会“走出去”
杜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距临海市区55公里,曾经既不通铁路也不通国道的偏僻小镇,只不过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完成了从卖眼镜到制造眼镜,并建成一个专业的眼镜市场的“蝶变”。
随着中国加入WTO,眼镜行业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偏僻的地理位置制约着浙江眼镜城的发展。必须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走出去”,浙江眼镜城会同当地运管部门建立起了自己专门的市场托运站,在市场北大门和西大门提供场地装货,在全国各地市县建立货物中转站,使杜桥的眼镜能及时快捷地发运到全国各地,以弥补因地理位置不理想,造成客源流失的损失。利用在外与眼镜“打交道”的杜桥人,眼镜城还组织经营户,直接到各地市县建分公司和连锁店,将零打碎敲的杜桥人组织起来,进入市场,集中销售杜桥眼镜,抢占全国眼镜行业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浙江眼镜城组建以该眼镜城为龙头的杜桥眼镜进出口公司,拓宽国外市场,在世界各地设立销售网络和分公司。这期间,借阿联酋迪拜市成功创办中国眼镜中心的契机,眼镜城鼓励更多杜桥眼镜生产企业直接进入中东市场,以解除杜桥眼镜产业在国内市场面临的产品过剩、企业举步维艰的局面。
“挥戈直入,星罗棋布”,杜桥人努力使“杜桥眼镜卖全国”变成“杜桥眼镜销全球”。
从脏乱差到上档次
浙江眼镜城尝试
“摊改店”
陈兆水,浙江眼镜城总经理。8年的镇政府分管领导工作,加上3年的直接管理,老陈对眼镜城不但感情深厚,而且了如指掌——多少家店、多少个摊、多少经营户,甚至每一年的销售额,老陈心里有本明细账。说起最深的记忆,老陈自豪地说,是去年5月的“摊改店”。那是老陈一年的酝酿。
2007年,走马上任一年多的老陈,一直寻求如何对眼镜城进行革新。当看到市场内几个分区空摊多,生意萧条,再加上不少摊位脏、乱、差,老陈心里都别提有多难受。“别人一进来,看到这样的场面,还有谁愿意来买货。”老陈开始琢磨,这时不少经营户也提出,一个一个的摊位显得档次太低了。“能不能多搞几个店面?”老陈开始着手尝试“摊改店”。
2008年5月,改革正式推出。一番抓阄后,四五个摊位变成的一家店面,以2万多元的转让费成交,新的经营户开门纳客——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起来。“因为档次不同了嘛!现在这转让费可不低,至少20万元。”让老陈更高兴的是,眼镜城里的空摊也少了不少,“原先上百个,现在20个不到。”
“市场需要‘炒’!提升档次,本身就是个好事。”老陈的生意经,直接带动了浙江眼镜城的发展。现在,不少在义乌等地做生意的杜桥人纷纷“回家”,选择在眼镜城开店经营。“毕竟老家这里是产地市场,义乌说到底还不是一个专业的眼镜市场。”李如连此前在义乌做了多年的眼镜批发生意,“现在市场档次上去了,客商自然就会找上门来!”
记者印象
他们熟带熟、亲带亲,从长白山到海南岛,从茫茫戈壁到东南各岛,几乎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布着“杜桥人”的足迹。很快,杜桥眼镜在全国打响了名声。
“市场需要‘炒’!”陈兆水的一个“炒”字重新盘活了浙江眼镜城,由此带来的“蝴蝶效应”,让杜桥眼镜业的“蝶变”更令人惊奇——时至今日,杜桥全镇约四分之一人从事眼镜相关产业,200多个眼镜品牌,行销俄罗斯、泰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杜桥已形成了完善的眼镜生产产业链,并成为国内外眼镜生产基地之一。
来源:台州商报 作者:徐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