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43|回复: 0

镜片的发展史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0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16-9-22 15: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史料记载,早在7世纪时,对近视眼的发病已有所发现,如巢式《诸病源候论》的文章中记载了“目不能远视……”。这是距今1300余年前的事了。而眼镜的发明与应用则迟了600年,直到12世纪初期,我国南宋时期一位名叫史沆的人,首次利用水晶放大的作用看书。史料记载:“史沆断狱,取水晶十数种以主,初不喻,既而知案卷牍故暗者,水晶承目照之则见……”。史沆在审案子时,看不见案卷的字,用水晶(凸透镜作用)放在眼睛前面,看清了案卷上的小字。当时眼镜称“靉叇”。是用来帮助看近的老花眼镜。西方直到13世纪末期,才由中国传去。当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旅居中国17年为无朝宫廷办事,跑遍中国各地,曾见到宫廷里有人用眼镜,他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古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这种说法证明眼镜是我国发现的。
还有一种说法,罗马著名作家Plinns在公元1世纪时,记录罗马皇帝尼禄看奴隶搏斗取乐,尼禄皇帝用一块绿宝石放在眼前观看,这绿宝石就是最早的眼镜。史学家聂崇侯认为这绿宝石是吉祥物,而不是眼镜。11世纪阿拉伯书籍中记载透明的圆球切下一块,有放大的作用。直到1267年由英国僧侣科学家培根依据此原理制成实物,确实可以放大物体,很小的字能放大。培根不把这块透镜送给教皇。教皇用它看《圣经》,非常清楚。这就是最原始的老光眼镜。因造价太贵,未能推广使用。1300年在威尼斯已有正式眼镜片加工厂,当时的镜片不是玻璃的,是水晶磨制而成,在德国南部1270——1275年间,有些歌唱演员,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看文艺演出,向观众提供眼镜,这眼镜由石英、水晶或宝石制成。总之,不论哪种说法,归结一点,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规律,发现的眼镜。
我国在13世纪,眼镜的原材料均为天然晶石,价格昂贵,相传当时的一只看近用的老花眼镜,需在一对骏马交换。使用者仅为宫廷贵族,那时的眼镜是奢侈品。到了明代,随着社会进步,个体手工业生产发展,博山等地方制造“玻璃”。直到19世纪末,我国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创办了耀徐玻璃厂,没有镜框,手拿着使用,后来觉得单只眼镜不方便,改为两块镜子片。这就必须要有镜框连在一起使用,于是有人把2块镜片固定在骨架上,中间用骨钉铰链连在一起使用,夹在鼻子上使用。到14——15世纪,随着玻璃业的兴起,印刷术普遍发展,看书的人渐多,眼镜需要量也随之增多。玻璃行业的兴起为眼镜制造提供了谦价的材料,眼镜才逐渐普及。镜框先是用动物角质作原料,后来也用金属或皮革做原料,其形式是椭圆或圆形等,逐步变革,镜片制成凹透镜,用来矫正近视。由于当时眼镜均无镜脚,直到16世纪末,才出现装有镜脚的眼镜,可以挂在耳朵上,这是第一幅较完整眼镜。18世纪初富兰克林把远用和近用的镜片各切一半,拼装在一副眼镜框中使用,成为最早的双光眼镜。1827年挪威的眼镜师Ariey首先磨出柱镜,用来矫正散光。1885年著名的德国蔡司光学工厂建立,奠定现代眼镜业的基础。
我国在明朝年间,随着个体手工业的发展,眼镜制作原料由天然水晶石发展到玻璃。玻璃价格低廉,眼镜由宫廷走向了发间。明末清初,吴江县孙云球利用机械原理,发现人工磨片机。用矿石砂、白泥等把镜片磨马凸凹透镜。孙云球还根据凸凹透镜的屈光原理,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并采用它验光配镜。孙云球是我国主觉验光的先驱。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眼镜片在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广州等地已蓬勃发展,眼镜已商品化。当时没有眼镜专业店,一般眼镜销售只附设在古玩玉器铺内。1719年上海小东门开设“澄明斋翡翠玉器铺”,铺内有眼镜出售,这就是后来的“吴良材眼镜店”。当时验光用的是孙云球的“随目对镜”法。这时生产眼镜的作坊日益增多,苏州的眼镜手工作坊就十分兴旺。当时眼镜架有四类:1、纸板涂漆做边框,桩头穿线做镜脚;2、铜边眼镜,镜框桩头处用铰链,槽口用宣线做衬垫;3、真玳瑁甲眼镜;4、银丝边眼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先进配镜技术传入我国。清末,首先是英国人约翰·高德(Joho Goddar)来上海开设高德洋行,专营研磨验光眼镜。以后,其他洋人也来,如托拔丝(Tobias)开设的“明晶洋行”,英籍犹太人雷茂顿(Riaiton)开设的雷茂顿洋行等。
1911年曾在“高德洋行”工作过的中国联工筹资开设中国精益眼镜公司,使我国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在验光配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主要有:
1、 废除了旧式店铺沿用已久的“对光牌”验目配光,采用主客体相结合的验光技术进行验光配镜。
2、 淘汰纯手工操作制镜方法,设置机械加工研磨,发展研磨技术,能磨制各种不同性质,不同规格的镜片,还自制或监制各类镜框。
3、 在验光、磨片、割边、装配等技术方面培养了一代专业眼镜师,为中国眼镜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由于“精益眼镜公司”出品的眼镜适合国人需要,价格低于洋行,不久生意兴隆,在全国18个城市开办了分店。在战前,“精益”的产品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精益分店验光配镜,并为之提了“精益求精”四个字,现收藏在上海孙中山先生故居。
1935年前后,上海南京路上除精益之外,还开设了几家大型专业眼镜公司,其中有茂昌、吴良材等。上海带动了全国眼镜行业的发展。
40年代以后,我国眼镜行业处于停滞状态,一直延续要80年代,都是小作坊的形式。设备只限于一把检影镜,一个镜片箱,一部手动磨边机。技术是师傅带徒弟,镜片材料只有一种——1.523的光学玻璃。
1969年美国100项发明之一——全自动电脑验光仪问世,使眼镜行业有了跨时代的发展。
1970年,日本利用美国发明的电脑与电视连在一起,制造出了现在常用的可视电脑验光仪。
从镜架材料看,变化也很大。从易燃易断易老化的塑料制品镜架发展到现在轻、牢、美观的钛架。
镜片也出现了折射率1.711.9的超超薄镜片。
隐形眼镜的进步更快。从矫正眼睛的各种品牌软镜发展到可治疗眼镜,改变眼球角膜曲率的角膜矫型镜片。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眼镜业发展确实非常快,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产品问世,给屈光不正患者带来福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