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08|回复: 0

知向谁边?对温州专业眼镜市场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6

主题

6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16-9-22 19: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7年8月,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震惊全球的中国数字》报告中称:“义乌市场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然而,入驻这个市场的温州眼镜,只有廖瘳的五六家。


温州率先在全国成立眼镜商会,十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无论是成镜还是配件,温州本地的专业眼镜市场仍然很不成熟,几近于空白。作为温州眼镜发展的历史见证人,李伟森一说起这个“市场”就感慨良多:“温州是一个轻工城市,什么市场都有,灯具市场在矮凳桥,服装在黄龙,家具在慈梧,不一而足,可产值位居前列的眼镜业却是一个例外。”这位温州市眼镜商会历届副会长兼秘书长,自叹没有擎天的巨力把这个“市场”做起来,是以多年以来“一直耿耿于怀。”


众所周知,温州是中国四大眼镜生产基地之一,占据着国内50%的生产量,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安一个发力的“窝”呢?哲学家黑格尔说:“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而现实的东西终究要被改变。那么,在这个“空白”事实的背后存在着什么样的合理性,这个事实又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流转?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开始了寻觅温州专业眼镜市场发展足迹的调查与思考之旅。



历史回眸:总是偃旗息鼓



需要,造就市场。温州眼镜制造业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蹒跚起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行业有识之士顺应庞大产业群内的呼声,于1994年1月31日发起成立了温州市眼镜商会。同一天,由温州市工商局和刚刚成立的市眼镜商会牵头创办的“温州·中国眼镜中心市场”也隆重开业。


当时,地处黄龙的这个市场内设有店面273间,组织者规定:商家在第一年无须缴纳租金。优越的入驻条件自然吸引了经营者前来淘金,四面八方的客户也蜂拥而来,有一位摊主当天的成交额即高达20万元,盛况空前,一度成为温州眼镜的集散地。但好景不长,由于当时市场不成熟,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市场坚持了一年半之后,在无奈中关闭。


生意总是要做的。2000年6月20日,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给温州市眼镜商会发来邀请函,首次破例向外招商,希望温州眼镜能填补那里的市场空白。当年10月12日,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眼镜市场隆重开业,在这个营业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摊位100余间的市场里,有30多家温州企业设了40多个摊位在里面经营。然而,2004年9这家市场迁居新址时,仅剩3个摊位归温州眼镜。


撤出义乌市场后,位于车站大道的瓯丽斯(OLS)出口产品展贸中心一度成为温州眼镜众望所归的市场形象出现了。而究其实,这个“中心‘只是包括了温州眼镜在内的轻工产品展示平台,是温州旅游业的一个形象窗口,即使有国家领导人前往考察的光荣历史,也逃不脱惨淡经营的命运,2005年,瓯丽斯以装修名义“暂停”营业,同年关闭。现今已迁往展览馆路。


与成镜同步,温州专门的、集中的、品种齐全的眼镜配件市场一直没有出现,目前,下吕浦一带有一个雏形,但人气也不旺。浙江方氏眼镜很早就进入这个地方经营镜架,但据该门店的负责人说,几年下来,这里还是只有他一家在孤零零地作这个项目,怎么也形成不了市场氛围,去年只好转往云锦大厦经营了。



原因:有“合力”才会充满“活力”



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然而,温州本土的眼镜市场就是这么缺失着,这种匪夷所思的格局,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温州市眼镜商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温州眼镜总产量的80%都销往国外,一般是通过国内外的眼镜展会拿下订单,黄龙市场失败在先,义乌市场撤出在后,温州眼镜也曾在广场路、东方大厦都出现过一定的市场形态,但终归昙花一现,就说明这种销售模式对温州眼镜市场的影响之大。他认为,在这种外销模式获得较大改观之前,温州专业的眼镜市场“没必要办”,也办不好。他进一步解释说,1958年,国家在徐州与温州投资的化工厂同时开工,前者仍在,后者却早已消亡,这说明市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愿望总是代替不了结果。


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条件不具备。”温州地处偏僻,交通相对闭塞,人流量不大——在分析到这些因素之后,温州瓯海飞达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力就觉得温州专业眼镜市场在目前很难办起来。但这一点,似乎经不起推敲。柳市的正泰集团同样在温州辖区,而其董事长上月中旬便对外宣称:正泰将“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柳市不仅成为中低压电器之都,而且,成为全球性的低压电器的主要供应基地。”显然,与之相比,在建设温州眼镜市场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是缺少一种行业凝聚力。


这与温州市眼镜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伟森的观点不谋而合。“温州人有小聪明,但缺乏大智慧。”在回顾温州眼镜市场的十数年风雨时,他从更深的层次作了分析。他说:“当初办起了黄龙眼镜市场,谁都说好。但一些店家往往把客户揽到自己厂里去,直接交涉,眼前可能是赚了钱,但生意人是要货比三家的,外地客商明年还会跟你来、还会到温州来吗?这样,客流量锐减,而自己没有时间看店,就要请人,要付工资,市场慢慢地萎缩,最后也就关掉了。这就象炒股票,做长线的效果就会好一点,关键是眼光要好。”他痛心疾首地说:店门都关掉了,会有市场吗?如果从那时做到现在,那还得了?!问题是:现在没有客户上门了。


温州眼镜缺乏行业凝聚力,还体现在行业协会的配置上。温州有两千余家眼镜企业,行业协(商)会目前就达四个之多,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行业协(商)会(特别是其中的温州市眼镜商会)在应对海外贸易壁垒等方面固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协(商)会之间机构重叠、行业内部的管理乏力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包括瓯丽斯总经理张光辉在内的一些行业人士则这样认为:政府支持不力,企业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都将严重影响到这个市场的最终成形。而《工商管理》杂志在对“天下浙商”的最新一次超大型的调查报告可谓参透了个中原由。该报告认为:温州人大多存在“宁为鸡首,不为凤尾”的心态,他们不愿外人进入,不愿与别的企业合作,不愿接受股份公司的企业形式,更不愿被其他企业兼并或接管,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自然,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鲜明的地方人文个性。因为只有有个性的经济才是有竞争力的经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早年就曾送给温州八个字:“顺其自然,保持个性”。


可见,温州超量的民间资本优势、温州人特别能创业的优势、温州眼镜的产业规模优势在遭遇“温州人个性”来面对这个市场时,行业“合力”一直渺无着落,无奈就终归只是“无奈”。



期待:众人拾柴火焰高



天下事有难易乎?你不去做,容易的也要变成一个“难”字。那么,“办这个市场难吗?”李伟森回答说:只有做了之后,才会知道结果。他回忆说:当初提出举办“温州眼镜展”时,那真是一片反对声,可几届展会坚持下来,不也小成“气候”了?而眼镜市场肯定是需要的,温州做不成,可以去义乌、杜桥。义乌的眼镜市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义乌那个小火车站,火车停靠才那么2分钟的地方,摆上摊子,慢慢地就成了市场。这首先是一个自发的机制。


那么,一个成熟的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呢?拿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说,它每年出口交易额约300亿元人民币,且逐年大幅度增长。每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名外商在此采购商品,有200多家外国公司常驻义乌,将义乌的商品批发到本国销售。目前,义乌市场已经形成营业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万多个的超大型市场,联结着10万多家国内外生产企业,展销品种达40万余种。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按一天8小时计算,义乌市场五万多个摊位各逛1分钟就得120天。——社会效益之巨,可想而知。


<p ><font size=3>因此,温州的有识之士重又建言兴起这个市场,并且提出了不少精彩的点子。有人认为如果真要办这个市场,那么,眼镜厂最好不要介入,建议慢慢来,不要太过炒作。目前在义乌眼镜市场仍拥有店面的朱先生则慷慨陈词:这个市场,温州人是完全有办法搞起来的!但是,不能以成镜为主,最好首先用眼镜配件、包装等辅助材料造成一个市场的态势。而在入驻商家的构成比例方面,这位朱先生则说:可以向外埠招商三分之一,这样,本地需求既能就地消化市场内的商品,又为外地客商提供一个新的商业渠道与展示窗口,从而有效促进产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