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内业已形成的八大眼镜制造基地中,厦门以生产高品质的太阳镜而闻名海内外。自2009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眼镜协会授予“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称号以来,厦门眼镜产业更是得到长足、快速发展。目前,“厦门制造”的中高档太阳镜产品已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昨日,厦门“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通过国家考评组的复评,将继续保有这块眼镜行业最具“含金量”的“金字招牌”。
国内眼镜行业专家莅厦复评
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眼镜协会的相关要求,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每四年须进行一次复评。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复评申请,由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崔毅等国内眼镜行业专家组成的复评专家组,于10月9日至10日对我市“中国眼镜太阳镜生产基地”称号进行了实地复评。专家们仔细审阅我市上报的复评材料,实地考察了来奇、诚益、华茂等8家生产企业和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技术支撑能力,并于昨日下午召开了复评工作会议。
厦门眼镜行业发展获肯定
考评组专家充分肯定了厦门眼镜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厦门眼镜制造企业尽管数量不多,但普遍形成一定规模,平均产值超过5000万元,产业规模在全国各产区中居于领先地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崔毅在点评中指出,此外,相比其他产区,厦门眼镜行业专业化分工明确,在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都较为突出,在内销和出口的中档太阳镜市场上均占有较大的优势。在中国眼镜杂志统计的国内太阳镜品牌排行榜上,厦门品牌也已占据半壁江山。通过两天的考评,考评小组一致认为同意通过厦门市“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的复评。
【新闻纵深】
全球太阳镜采购,“厦门制造”受青睐
“在全球眼镜市场,只要一提到太阳镜,国际采购商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厦门。”昨天,前来参加厦门“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复评的国家考评组专家、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崔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厦门制造”在全球太阳镜市场的地位。
毋庸置疑,太阳镜产业在厦门尽管还只是一个仅占全市工业产值1%、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产业”,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在全球市场创出了不可小觑的“大影响”。尤其在2009年获评“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的五年来,厦门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批集约型眼镜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基本涵盖高中低档以及各种材质、类型太阳镜的生产基地。同时形成了从材料、零件、电镀、成镜、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链。全市从事批发零售眼镜产品的企业有300多家,销售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台资“橄榄枝”伸向本土眼镜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台湾一批优秀的眼镜生产企业及配套厂家移师厦门,厦门眼镜产业区逐渐建立、完善起来。“作为全国和全球最重要的眼镜生产基地之一,厦门完整承接了台湾眼镜尤其是太阳眼镜的产业链。”市眼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开悦告诉记者。厦门眼镜生产企业中,台资企业有31家,占全部生产企业数量的30%,产值则约占全部产值的70%。
近几年来,随着厦门眼镜企业在偏光膜材料及镜片、3d镜片、特殊运动镜片生产技术上的突破,所有高端镜片都已实现完全国产化,太阳镜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而随着自身的不断壮大,同时依托“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的资源优势,越来越多厦门眼镜品牌得到外资的青睐。2013年,在世界光学镜片领域具有龙头地位的法国依视路集团完成了对厦门雅瑞光学有限公司的注资,并进驻厦门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同年,“海伦凯勒”品牌所属公司厦门金至事业发展有限公司也与全球最大的隐形眼镜生产企业、台湾金可集团完成了股权并购协议。
偏光太阳镜片打破日美技术壁垒
“厦门太阳镜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色和核心优势,就是科技创新。”在两天的实地考察后,厦门太阳镜生产企业不断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的这种创新的热情和能力,给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崔毅留下深刻印象。
厦门太阳镜产品的集中度较高,据了解,目前国内中档太阳眼镜和镜片几乎100%是在厦门生产的。镜片是太阳镜的核心,而偏光镜片是未来太阳镜的主要发展方向。2010年,以来奇、虹泰为龙头的厦门镜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美国、日本在偏光镜片生产上的技术壁垒。这一技术还带动了下游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每年为厦门眼镜业带来近5亿元的收入。目前,偏光太阳镜片已成为厦门眼镜行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各类“厦门制造”的偏光镜片全面取代了国外产品,不但满足了本地太阳镜的生产需求,更大量供应国际品牌产品的生产需求,这不仅奠定了厦门太阳镜片生产的龙头地位,也为厦门太阳镜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国际大品牌立足厦门开拓海外市场
“太阳镜生产基地”的金字招牌,使厦门眼镜产业的品牌集聚效应日益显著。
“厦门很多眼镜企业最初都是从oem起步,但后来都选择走向培育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并且出口、内销‘两条腿走路’,新兴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孙开悦告诉记者。目前,厦门太阳镜品牌已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全面优势地位,在“暴龙”、“保圣”、“派丽蒙”、“夕阳红”等原有自有品牌的带动下,“海伦凯勒”、“陌森”等新兴品牌快速成长。一些龙头企业还取得了“宝姿”、“圣大保罗”、“皮尔金顿”、“jeep”、“bmw”、“nba”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代理授权。为使品牌更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这些“国际大牌”将品牌的研发、制造、行销都放在厦门,并以厦门为基地,发展中国和海外市场。
>>声音
厦门市眼镜协会会长吴进忠:
厦门眼镜产业成城市“烫金名片”
“中国眼镜太阳镜生产基地”这张烫金名片不仅是厦门眼镜行业的荣誉,也有力推动了厦门经济的发展。2009年以来,厦门眼镜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更加凸显,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厦门有60家眼镜生产企业,总产值约为56.4亿元,比2008年的37亿元增长了52%。其中,年产值突破亿元的生产企业有7家。行业发展的同时,利税也相应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厦门眼镜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厦门市政府以及质监、经发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了解,获评“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后,我市随即出台了《厦门市眼镜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将眼镜产业打造成为厦门的城市“名片”,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从品牌培育、质量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2009年以来,我市对眼镜品牌推广的资金扶持补贴已达上千万元。
厦门市眼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开悦:
厦门眼镜产业“十二五”产值或逾百亿
今后几年,市眼镜协会将致力于将厦门眼镜行业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最先进的中高档的太阳镜生产、销售和品牌培育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为过百亿的产业。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厦门眼镜的标准认定,做好厦门眼镜的内部提升,推进厦门制造(madeinxiamen)的申请和落实;利用厦门的产品和品牌的影响力,推进和扩大厦门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配合厦门制造的概念,建立厦门眼镜质量检验中心,一方面为厦门的企业服务,减少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的短板;另一方面,保障厦门眼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并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
来源:厦门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