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江,一个素有“眼镜之乡”美誉的江南小城,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下辖11个乡镇、7个农垦区,总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35.5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余江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强县”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眼镜、微型元件、钢材加工、雕刻、医药和医疗器械、汽摩配等七大支柱产业体系,其中尤以眼镜产业建设最为突出。两百年来,从“村村有眼镜销售大户、户户有眼镜销售能人”到“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广东到辽西”,余江人用其独有的勤奋、刻苦,创造了属于余江人的一片眼镜销售天地。
深练内功
截止到2010年,余江在外眼镜销售人员已达6万余人,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然而,纵然有庞大的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余江人更多的也只是替人“做嫁衣”罢了,“销售腿长、生产腿短”不仅严重制约了余江眼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没能够充分利用百年来的销售优势。
历史到了2002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余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中童这个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小镇筹建了余江(国际)眼镜工业园,园区规划总面积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一个集眼镜研发加工、贸易流通为一体,由眼镜配件、镜片、电镀、模具、成品眼镜等眼镜产业相互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园,计划用三个10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现代化产业基地。第一个10年,以代加工为主,全力引进眼镜生产相关企业;第二个10年,以打造品牌企业为主,着力扶持园区龙头企业“走出去、走得稳”;第三个10年,在已有的品牌、研发的基础上,着力制定眼镜行业的标准,不但能参与中国眼镜行业标准的制定,并能适时的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
时至今日,经过多方努力,眼镜工业园已初具规模,昔日荒凉的土地上,恒慧光学、展辉光学、文华光学等45家眼镜加工企业的入驻,为其增添了光辉。2006年,江西省经贸委授予园区“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称号,标志着一个初具形态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已初具竞争力。
危局亮剑
在余江眼镜产业布局基本完成的时候,沿海这些眼镜企业却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国外经济复苏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且全球面临新一轮的通胀。更为重要的是当沿海资源利用殆尽,地缘优势并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时候,整个沿海地区的眼镜产业大军都必须思考产业转移的话题。因为眼镜制造产业是一个人力密集产业,且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当劳资成本上升成为必然的时候,眼镜制造产业的转移就成为了必然。在这个档口,有人提出过产业转移至越南、印度这些劳资成本较低的新兴国家,但是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不理解、地域文化差异、以及供应链不成熟所导致的不适应问题阻断了他们的脚步,所以沿海眼镜制造产业转向中西部地区成为了可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较低的人力和土地成本,成为沿海企业的首选之地。这对于所有中部城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而余江也早已做好承接沿海眼镜企业转移的准备,其七大产业优势使其注定在这场争夺战中一击必胜!
一、眼镜产业历史厚重
余江虽建县才1700年,但其经营眼镜的历史却有200多年。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余江县中童镇就办有眼镜加工作坊,眼镜——这个心理窗口的“好帮手”,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两百多年来,从“一副担子满天飞,走遍广东到辽西” 到“村村有眼镜销售大户、户户有眼镜销售能人”,余江人用其独有的勤奋、刻苦创造了属于余江人的一片眼镜销售天地。
改革开放后,只有37万人口的余江县,有近5万人在国内外从事眼镜销售工作,年销售收入从原来的几万元发展到今天的60多亿。在全国各省、市、县以及俄罗斯、伊朗、迪拜、巴基斯坦等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余江眼镜人的足迹。
二、区位优势明显
江西省鹰潭市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为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而且鹰潭是全国100个区域性物流点城市之一,是全国物流中转城市。浙赣线、鹰厦线、皖赣线三条铁路干线交汇于鹰潭,鹰汕铁路和长杭沪高铁即将开通。乘动车3小时抵达杭州,4小时抵达上海;长杭沪高铁通车后,1.5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320国道(上海——昆明)、206国道(连云港——汕头)、沪昆高速、济广高速呈双“十”字贯穿鹰潭全境;还有昌北国际机场据鹰潭仅1小时车程;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信江贯穿鹰潭,千吨级船舶可经鄱阳湖直达长江沿岸各地,与宁波港务集团合作建设鹰潭 “无水港”项目已建成运作。
而余江中童(国际)眼镜园就毗邻鹰潭市,从鹰潭火车站到余江中童(国际)眼镜园只有15分钟车程。地理位置的优势,使余江县具备了承接沿海眼镜产业转移独一无二的能力。
三、人力资源充沛
江西省不仅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历来成为中、西部劳动力向东部沿海输出的中转站,而且就鹰潭市来说,其本身就能辐射周边十余个人口大县,人口达600万,故人力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另外仅鹰潭市就有专业技校11所,其中2所开设了眼镜特色专业,每年培养眼镜技工400余人,这也为余江的眼镜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运作规范科学
江西余江县(国际)眼镜园的建设规划委托江西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论证。余江(国际)眼镜园规划特点在于以创建园林化工业区和城镇区为导向,将园区规划融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这赋予了余江(国际)眼镜园潜在的土地升值空间。另外整个园区的运作统一按同类最高标准来运作,在注重标准化的同时强调国际化,这也为其后续发展留足了空间。
五、产业协作配套
余江眼镜产业建设指挥部在建立中童(国际)眼镜园初期,即充分考虑到产业链条的建设。为保证入园企业‘进的来、留得下、发展快’,余江眼镜产业建设指挥部将眼镜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做了详细的安排。比如为解决成镜企业的配件配套问题,在招商政策的优惠上加大对配件配套企业的倾斜;为解决入园企业技工人才的需求而引进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等。通过上述手段,传统的供应链薄弱导致企业产能跟不上的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显著的解决。
六、企业创新能力强
园区成立了眼镜产业发展办公室,入园企业大部分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比如生产设备在引进美国、意大利、香港等地先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本地化改造创新,形成了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一批具有专利的设计发明;另外在眼镜配件、镜片等关键领域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眼镜产品已步入国内外同行业具有先进水平的行列。这些富于创新的企业所形成的创新发展氛围必将带动所有的入园企业的健康发展。
七、产品创汇能力强
园区所产眼镜在国内外均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其中,有20家企业获得自主经营进出口资格证,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
一击制胜
在过去的一年,余江7大产业优势深深的吸引了眼镜行业的关注,这也为余江迎来了投资入驻的热潮。除去前面提到的入园企业以外,2010年余江县中童国际眼镜产业园又新增入园企业( )家。另据本刊记者了解, 2010年10月初,受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政府邀请,浙江省玉环县眼镜行业协会组织了20余人的眼镜企业家队伍到余江县中童国际眼镜产业园观光考察;2010年10月末,浙江省临海市眼镜行业协会又组织了一大批眼镜企业赴余江考察;2010年11月中旬,应江西省余江县人民政府的邀请,广东眼镜商会一行20余人也莅临考察了江西余江中童国际眼镜产业园??????
余江,作为新的眼镜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其光辉已经越来越醒目。余江眼镜产业的蓬勃发展如黑夜里的北极星分外耀眼。它的横空出世,点亮了那些正在黑夜中摸索、苦苦寻找方向的企业的信心。祝愿余江2011继续火红。
信息来源:《眼镜制造》 作者:齐永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