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眼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丹阳眼镜网 门户 眼视光学 爱眼护眼 查看内容

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原理及特点

2008-4-17 00: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4| 评论: 0

摘要: 自1889年奥地利Fukala和法国Vacher首次提出通过透明晶状体摘除术(clear lens extraction,CLE)治疗高度近视以来,像白内障的手术发展一样,具体操作也经历了囊外摘除、囊内摘除、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oeu ...

自1889年奥地利Fukala和法国Vacher首次提出通过透明晶状体摘除术(clear lens extraction,CLE)治疗高度近视以来,像白内障的手术发展一样,具体操作也经历了囊外摘除、囊内摘除、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oeular lens,lOL)植入和小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IOL植入术这一历程。由于早期手术方法的不成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了手术质量,而一度被放弃。

随着人们对完整后囊膜生理屏障功能的认识和显微手术操作的进步,以及小切口超声乳化、折叠式IOL临床应用的日益普及,术前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的联合使用,该手术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近来开始有学者重新探索其临床实用价值。但仍需提醒的是,由于去除的是生理状态下的正常晶状体,破坏性较大,术后将失去生理性的调节功能,而且难以完全避免灾难性眼底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此,手术的风险/收益比值较高,开展中要慎之又慎。

眼球的屈光状态受角膜、晶状体、眼轴三方面影响,通过手术作用于这三方面均可以矫正屈光不正。其中,巩膜缩短术作用于眼轴,使眼轴缩短,视网膜相对前移靠近眼的第二主焦点,矫正一定程度的近视,或限制眼轴继续增长从而阻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其较高的危险性和手术难度,应用中受到限制;目前流行的角膜屈光手术(包括RK、PRK、LASIK、表面镜片术等)是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减低或增加角膜屈光度,达到治疗近视或远视的目的,但它仅对轻、中度近视和轻度远视有效,而对超高度近视由于其切削的角膜组织过多,使角膜失去稳定性,并且预测性较差,屈光回退较大,远期效果常不令人满意;与之相比,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低度数或负度数IOL植入术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其原理是:手术摘除患者的晶状体,再植入一个相应屈光度的IOL,该IOL的屈光度是通过准确的生物测量后利用计算公式算出的,使患眼术后的屈光度达正视或所设想的屈光度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