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6月27日-28日,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天津滨海圣光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天津市委常委、工委书记苟利军、天津市人民政府张俊芳副市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张天保、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路明、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张斌副司长等领导,除此之外还有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代表、各省教育厅领导、省级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技工教育教研室(教研机构)、相关高等学校职业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职工教育与职工培训协会等社会团体负责人、部分地方党委、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代表、部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长代表、部分行业企业代表,共计290人。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俊芳致辞,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会议的重要批示,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和市长黄兴国为此次会议致来贺信。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作了题为《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同时,结合学习贯彻刘延东同志的批示精神,就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谈了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1.职业教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2. 职业教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条件;3. 职业教育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4.职业教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综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中,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战略性作用。
(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思考:1. 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职业教育能够增加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三是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四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2. 职业教育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促使经济复苏,各国加快了对产业的调整升级,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一系列救助实体经济以及与之相关产业的经济刺激计划陆续实施;三是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为适应这种趋势,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升级的能力。3.职业教育成为保持国际竞争地位的重要战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职业教育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4. 职业教育成为保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人们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就业技能和生活来源,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保持国家稳定。
二、着力实施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新举措
当前,我国职教科研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一是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职业教育科研活动深入开展;三是积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和引进了德国“双元制”、北美“CBE”等世界上影响较大的职业教育模式及课程开发方法,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五是初步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已达10个,硕士点近50个。
同时,职业教育科研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对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摆不上位置,缺乏统筹规划。二是科研机构体系不完善,一些省市还没有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三是科研队伍数量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五是就教育论教育,职业教育科研还不能很好地和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结合,研究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六是科研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力量分散。教育与人社系统之间、政府和社团之间、科研院所和学校之间的研究力量缺少协同作战。针对上述问题,鲁部长提出如下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科研的服务能力。
(二)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建设。
(三)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制机制。
(四)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建设。
(五)要加强职业教育研究资源的整合。
(六)要创新职业教育科研方式方法。
(七)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八)要加强职业教育经济贡献率的研究。
(九)要提高职业教育科研信息化水平。
(十)要健全职业教育科研投入保障机制。
三、准确把握当前职业教育科研的重点任务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职业教育科研要适应新的形势,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总结历史、研究现实、谋划未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一)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一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规律研究;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应对经济社会需求的机制研究;三是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沟通研究;四是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研究。当前,要重点研究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招生工作、教师培养、评价机制、行业指导、集团办学等10个方面的衔接。
(二)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研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目前,行业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深度还不够,有关制度还不完善。政府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行业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这些问题都需要准确破题、深入思考、大胆探索,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要设计出宏观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的政策机制,确保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行业切实在“教学指导、实习指导、教材指导、评价指导、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指导、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布局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切实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加强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研究:一是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二是要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考试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变职业教育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三是要深入推进供血结合,吸收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对教学、实习、教材编写、评价、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人才需求和专业布局等环节加以指导。职业教育科研要加强对系统培养的理念、制度和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研究:一是要明确职业教育服务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适应性研究;二是要把握职业教育的服务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主要职业和关键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三是要着重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研究,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研究,建立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度合作、互利双赢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如:“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促进校企共建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三是创新顶岗实习形式。
(六)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研究:一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二是加强课程体系研究,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三是加强教材建设。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增强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
(七)加强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研究:一是针对不同的学校定位、专业特点和招生对象,设计相应的招生模式、教学模式和学制结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对口升学制度的研究,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三是探索现代学徒制度。促进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结合、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
(八)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研究: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研究的重要领域包括: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制度,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资助制度,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就业准入制度。
(九)加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大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逐步建立或完善职业学校建设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标准、质量评价标准等。同时,要开发体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课程和教学项目、教学载体,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用人标准全面对接。
(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一是要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研究,以科学的理念来引领集团化办学的方向;二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举措,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推进产教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标准研究,使集团化办学真正落到实处。四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制度研究,推进国家层面和集团层面两种制度的建设,用制度来保障集团化办学的顺利运行。
会议期间,教育部、天津市领导参加了西藏、广西、新疆教育厅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行了免费培养教师资格的签约仪式;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渤海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同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并讨论通过了联席会议章程。同时下发了《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天津职业大学的董刚校长在会议期间做了题为《以研促教、以研致用》报告,董校长在报告中介绍了由高雅萍教授主持,与天津体育学院、天津眼科医院共同研究的涉及眼镜行业的研究课题“运动与视觉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这标志着眼镜行业重视职业教育,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以科技促发展的模式初见端倪。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推动眼镜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眼镜行业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行业,既有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又包含高水平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同时,又担负着宣传普及爱眼护眼知识、保护人民视力健康,美化面部和引领时尚的责任。因此,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既需要专、兼职教师、装备设计、制造工程师、光学镜片模具开发工程师、眼镜架和太阳镜设计师、验光师、眼科医生、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工程师、外贸人员、市场调研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企业职业经理人、产品质量检测工程师等高端专业人才;更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岗位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具有验光配镜专业知识的定配工、业务员和眼镜店导购等人员。所有这一切,离不开眼镜行业的职业教育,更离不开眼镜行业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
中国眼镜协会作为验光配镜行指委的主任单位,将深入学习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验光配镜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律和有效手段,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动眼镜行业的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走向辉煌,从而进一步提升眼镜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为更好的保护人民的视力健康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眼镜协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