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眼镜店的日益增多,客源分流,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眼镜商家为了销量的提升,多将促销视为实现中短期销售上量的一把利刃。为了争夺市场,价格战、广告轰炸这些商业竞争手段都在眼镜业被最充分地使用甚至滥用,现在只要翻开报纸、打开电视,都可以看到关于眼镜的广告,特别是每年的8、9月份都有眼镜业竞争激烈的报道。这个时候,眼镜零售店常采用能够促进消费的手段来带动销售。面对商场里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和花样繁多的广告,消费者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讲述人:谭先生 居住地:南京 我是在南京读大学的一名学生,今年9月开学时,我打算去重新配一副眼镜。于是我来到了南京有名的珠宝眼镜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很多眼镜店,一进入这条街,琳琅满目的打折广告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也不知道选择哪家好了。猛一抬头,还发现有家眼镜店打的广告语是“打破眼镜行业暴利的坚冰”,关于眼镜是暴利的报道在我们学校也曾传得沸沸扬扬的,不过也有许多媒体后来澄清了,是误导了消费者,但是现在就连眼镜店自己都打出这样的广告,那“眼镜是暴利”的事实不是不打自招了吗?不过,经过我自己的冷眼观察,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没有做任何促销广告的南昌老字号眼镜店——亨得利去配了一副满意的眼镜。 记者点评:其实关于眼镜是不是暴利的争论由来已久,为了维护行业的声誉不少行业人士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行业中却总还有一少部人自己用“暴利”二字进行炒作,破坏行业秩序,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应该说,真正说眼镜是暴利的人也许并不是业外人士,而是行业内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出卖了同行,给眼镜行业抹黑。 讲述人:候庆武 居住地:杭州 我女儿今年刚考上大学,想不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原本只是学生们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通行证”,如今在商家们的“施法”下,居然派生出许多“附加值”,成为购物时享受各种折扣、赠送的“优惠卡”。我家附近的一家眼镜店就打出了“持录取通知书可获得其配镜消费的同等价值的眼镜一副,以资鼓励!买一赠一”的广告。我女儿抵制不了诱惑,前两天刚在一家有名的眼镜店配了一副纯钛眼镜,又打算去配一副看起来更为时尚的板材眼镜。可是没过多久,她就空手而归,问其原因,女儿说,她去验光时,得出的度数与上一次验光的度数要相差200度,验光度数相差这么多,她不敢轻易去配,当然空手而归了。
讲述人:封 雪 居住地:郑州 由于这段时间我用眼过度,隐形眼镜戴着很不舒服,于是我打算去配一副框架眼镜。周末,我在街上看见不少眼镜店在打折,于是我来到了一家看起来整洁明亮的眼镜店。一进店门,看到店家打出的广告是:买镜架送镜片。当时我觉得真划算,我只要付镜架的钱就可以配一副眼镜。但是,我突然想到,对于近视的人来说,镜片的好坏应该更直接关系到眼睛的健康,镜架的作用是其次的。于是我便向营业员询问:“是不是只要买镜架,可以任意挑一种镜片呢?”营业员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说只能挑指定的镜片。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没有半分犹豫,立刻离开了那家眼镜店。 记者点评:消费者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属弱势群体,很难掌握商家的真实价格,从而因为商家的促销刺激而产生购物冲动,这对消费者来说不公平。眼镜店出售的不仅是眼镜产品,还有专业技术与服务,如果将专业技术也视为普通的眼镜产品一样进行打折,对消费者的视力健康不负责任,这样的眼镜店会逐渐丧失市场。促销手段本是为促进销售,让顾客与眼镜店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因为促销带来的问题使顾客对眼镜店产生不良印象,那才是得不偿失。
讲述人:王飞雪 居住地:石家庄 今年夏天,我路过一家眼镜店时,在“太阳镜全场6折”的横幅吸引下,我进店打算购买一副太阳镜。我看中了一款标价980元的宝姿的太阳镜,如果打折下来不到600元,挺划算的。于是我问营业员,这款太阳镜打折后多少钱,哪知营业员却说不好意思,这是新款,不打折的。我又继续搜索,又看中了另外一副标价400多的太阳镜,又问营业员打6折吗?可是营业员又说,是打8折。我挺纳闷的,于是我指着横幅问营业员:“不是全场6折吗?”可营业员辩解道:“打6折的太阳镜已经卖完了,现在店里的优惠活动是全场太阳镜6.8折起,因为活动还在继续,横幅广告也不算过期。”唉!我知道,我又被商家玩弄了,这种类似的促销方法,在其它商店也很常见,比如商场里一些打着“全场3折起”的广告牌,等你进店后,却会发现打3折的商品少之又少,其实很多商品都在3折以上。所以我觉得商家的促销广告都缺乏诚信的。 记者点评:在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中,类似的带有欺诈性的促销手段很常见。例如一些家电卖场开张,打出“1元空调”的广告,消费者哪怕付出了连夜排队的代价,也不一定能买到。现在的某些眼镜店也一样,在使用“超低价”招徕顾客时,在促销广告上做模糊文章,把最吸引人的字眼打出来,用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用意是先把顾客引进门再说。但时间一长,次数多了,消费者心中也就有数了,未必会上当。促销的根本应该是“传递真实信息”,以伤害消费者感情为代价的促销手段,哪怕获得了短期效应,但对商家的口碑却是极为不利的。如今,消费者的购买活动越来越理智,促销活动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真正起到“促销”的作用。 |
|